3月31日,成都医学院30多位师生肃立于成都医学院解剖楼馨香园里,在纪念遗体捐献者的无字碑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发扬捐献者大爱无私精神,献身医学,助人民健康之完美。
据了解,学校每年清明节前都会举行致敬“无语老师”活动,感恩致敬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2021年的主题是“生命的乐章”——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缅怀活动,由成都医学院,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绵阳市等地红十字会联合举办。学校师生、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者和家属、各地红十字会志愿者及工作人员等近百人参与活动。
成医清明前夕致敬“无语老师”已连续举办7年
遗体捐献者用身体,而不是语言,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被医学生尊称为“无语老师”。
成都医学院这群特殊的老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20余岁的青年,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个体工商业者……生前他们为国为家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离世时,他们又将身体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他们用大爱谱写了壮美的生命赞歌,完美地诠释了世间最美好的精神——博爱和奉献。
成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郝明表示,清明前夕致敬“无语老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仁爱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2014年开始,已举办7年,主题就是弘扬遗体器官捐献自愿者的“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感恩志愿者及其家属的奉献,教育医学生在未来的从医路上,要秉持发扬这种精神。
感受大爱 成医师生感恩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我,一名解剖教学老师,在这里,见证着,伟大的生与死。他们奉献的身体,成了学生们探索医学的载体,生命的火开始了燎原之势……”在活动现场,成都医学院解剖学聂政老师用诗歌表达了对遗体及器官捐献者的崇敬。
“他们静默而庄重,让我思索医生的声望——那就是,要始终为他人的健康着想……”学生代表用真挚的语言、喷薄的情感表达了对遗体及器官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恩。
对待善举,学校师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十分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在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都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特殊老师”的贡献;修建新校区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纪念碑,建立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让进出其中的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
在活动现场,成都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曾卫提到:“遗体器官捐献对医学研究的促进,生命健康的维护、文明理念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已有60503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854人实现了捐献。希望这样的大爱善举,在我们身边蔚然成风。”
遗体和器官捐献的登记志愿者代表李建设,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捐献登记的心路历程:“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生命,把我们可用的遗体或器官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或需要的患者,实际上我们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在延续。我们将永远被人铭记,因为我们传承了一种无价的爱给这个世界。”
志愿者家属代表高萍,饱含深情地和大家分享了老伴儿王大刚生前的故事。谈到参加致敬活动的感想,她说,“来到馨香园,走到感念堂看到老伴的名字时,他的影子就缓缓浮现在脑海中,我觉得老伴还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个世上……他的这种善行之举,让生命冲破了生与死的藩篱,这种人间大爱,让濒临绝望之人看到希望之光,这就是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
建设“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医学教育
据悉,成都医学院作为四川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2010年开始接收自愿捐献的遗体。目前,学校接收的捐献者遗体每年都在增加,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困难。
为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缅怀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成都医学院建立了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的“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馆”,2015年,被教育部正式授予“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称号。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共计接待遗体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红十字会代表、九三学社等社会各界人士和学校师生20000余人次参观,开展了“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特殊一课”、“ 生命接力、爱满人间”、“感恩遗体志愿捐献者”、“医学与人文”和“医学知识进社区”等主题的人文素质和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使参观者感受到“无语老师”的奉献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促进了“医者-仁心”的医德塑造,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王海川 周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