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5月29日,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离退休工作处(筹)和药学院师生,走进新都区西街小学,围绕“中医药文化”主题开展文化讲述和手工体验课,寓教于乐,启智润心,为同学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同学们知道中医药学治未病的含义吗?”学校党委副书记蒋通荣和师生交流了自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他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希望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科学规划活动安排,为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端午节马上到了,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和端午节习俗有关的中草药!”校医院中医主治医师吕茜倩副研究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棕、艾束、菖蒲等中草药,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知识,向同学们传递了“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中医理念。
药学院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实验研究工作的秦琴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屠呦呦通过中草药对抗疟疾,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秦琴讲解传统中医药材配伍,并精心选择了“藿香、丁香、紫苏、艾叶、陈皮、薄荷”等几种中草药,对其出处、典籍记载、性味、功效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药学院的昝旺副教授告诉同学们,佩戴中药香囊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旨在以芳香化浊气,通过口鼻吸入、皮肤经络吸收药物芳香,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昝旺展示了用古代中医药材称量工具戥秤称量中药材的方法,并邀请同学们现场体验。
在成医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下,西街小学的孩子们完成自己第一个香囊的装配、制作。在感受中草药文化魅力的同时,老师们循循善诱,点拨引导,从香囊所代表的“礼”“节”“美”“雅”“情”等内涵出发,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美育和德育教育。
据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由成都医学院和新都区联合举办。根据工作方案,学校将面向新都区中小学生,持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育人”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传承创新、以文化人”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医学人文素质基地、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基地等场馆资源,医学医药专家、思政教育专家等教师资源,以及大学生社团资源,“走出去”与“迎进来”并行,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生命观教育、中医中药学科普等实践研学活动,切实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进校地合作交流的成效,发挥好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 文/袁萨莎 马雨臻 图/刘亦馨 周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