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中国教育报:医道固本,于教育强国之路上再立新功——成都医学院“军转地”发展侧记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姚翠凤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点击:[]

他们,曾为穿越炮火的伤员取出罪恶的弹片;

他们,曾为浴血奋战的英雄包扎残缺的肢体;

他们,从硝烟中走来,在炮火连天的战地中,抢救了无数生命。

和平年代,他们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救死扶伤、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在高原、在边疆、在肆虐的洪水和残酷的地震灾害面前,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2004年,他们服从军队改革需要,全体成员脱下军装,跻身国民高教系列,随学校整体移交而成为独立设置的四川省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从此,国民教育体系中多了一名新成员——成都医学院。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自1947年建校以来,成都医学院历经豫皖苏军区卫生学校、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04年走上了加强国民教育、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崭新舞台。

转型的脚步铿锵有力。“军转地”13年,这所名不经传的医学院校不改军人本色,坚持“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人才,在“教育强国”之路上屡建新功。

什么是军人本色?这就是军人本色。

面对国家精简整编的战略需求,成都医学院将“听党指挥”的军魂沁入骨血,胸怀大局,勇于牺牲“小我”,自觉做服务改革大局的模范,在跻身国民高等教育的办学转型过程中,一路砥砺前行。

什么是大医精诚?这就是大医精诚。

在孜孜以求的探索实践中,成都医学院将“医道”的博极医源、至诚至信的科学精神,博爱众生、普济含灵的人文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进程之中,深刻阐述了医道之“精”与医者之“诚”。

变革图强 六大成就“引人瞩目”

“军转地”13年的奋进历程中,成都医学院不断变革图强,在提升办学水平上实现了三次里程碑式的跨越: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高水平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医“军转地”,转出了凝聚力、适应力、执行力和生产力。

近年来,成都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积极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人才的新需求,不断聚合资源、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着力打造区域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成都市东北部医学中心、健康服务智库、医学和康养文化传播城市名片,取得了六大“引人瞩目”的改革成就——

师资队伍培育强度“引人瞩目”。学校在军队转入地方办学之初,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内培外引策略,一大批青年才俊成长起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近20人,师资力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科研学术发展进度“引人瞩目”。学校现已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涵盖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19个本科专业,部分专业列入一本招生,已建成国家级别与省级以上教学平台8个,省级科研平台14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8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和一大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四川省属医学院校中,首家率先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教育质量提升幅度“引人瞩目”。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教学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次。2012年成为国家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6年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成为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发展到已明确提出创办成都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

学术水平创新力度“引人瞩目”。“十二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社科研项目立项96项、省部级项目15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6000余篇。多次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成都医学院学报》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涌现出以余小平、唐平、苏炳银、邹强、贾旭、代敏、李小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创新团队,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发育再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研究上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

办学条件改善“引人瞩目”。13年间,学校新增土地1300余亩,建成了新校区,实现了两校区办学的格局,办学规模扩大近10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长10倍,图书藏量增长10倍。在中央和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能够完全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和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特别是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利用现有优质办学条件,已多年承办四川省职业医师技能大赛以及其他一些全国、全省相关领域的赛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特色优势价值深度“引人瞩目”。学校不断强化品质内涵,打造办学特色。目前,“一老一小”的发展战略已逐步形成影响力。学校牵头创建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在老年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治疗、学科建设等方面逐渐形成优势。在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儿科学本科专业获批招生,驶入了儿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快车道”,必将有力解决地区儿科医生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

立德树人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

70年的学校发展历程中,无论穿不穿军装,成都医学院始终坚持将“军魂”作为立德之根,将“医道”作为育人之本,保持着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70年,成都医学院由诞生于河南,继而转战中原,横渡长江,挥师云贵川藏,跨越八省一市,辗转两万余里,最后扎根成都;70年,学校亲历了中华民族从战火纷飞走向胜利和平,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兴盛;70年,学校在参与解放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和社会突发事件中建立了卓越功勋。可以说,一部成都医学院的发展史,就是“大医精诚,报效祖国”的精神与行动传承史。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军队战略调整需要,成都医学院坚定地以大局为重,开始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学校体制改革。学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统一思想认识,引导教职工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勇破难题、善解困局”的高效执行力。

执行力决定突破力。2004年,学校从顶层设计抓起,制定了《成医建设发展规划》,为学校发展立起制度框架;从2006年,学校获得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实力实现“惊人一跃”;2007年,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被评定为四川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发育与再生实验室被认定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确认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2年,新都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2013年,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中心获批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高水平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执行力彰显创造力。“军转地”之初,成都医学院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积极适应国民教育的内涵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教学条件上舍得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团队也充分发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在2007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省级中心的基础上,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终于在2008年获批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他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严格按照国家级别的要求提挡升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2016年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别,有力地推进了成都医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教务处原处长李爱冬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学校在军队期间,因体制原因没有参加地方院校的项目申报,国家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有影响力的平台一个都没有,而兄弟院校已经在众多平台支撑下惯性运行,难度可想而知。”

成都医学院上下勠力同心,一路攻坚克难,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刚刚到任不久的院长樊均明教授恳切地说:“成都医学院今天的成就是历届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心血结晶。我相信,只要成医始终坚持‘根于军魂,本于医道’,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定会拥有更辉煌的未来!”

尚贤爱才 你是人才我就是“伯乐”

“招募一流教师,培养一流学生,输送一流医生”是成都医学院的办学追求。学校领导班子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内培外引,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成都医学院更好实现转型任务,对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研究员的话充分体现出学校爱才用才的人才观,她强调说:“只有真正做到识才、爱才、用才、聚才,学校的发展底气才能更足,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强。”

对此观点,院长樊均明教授高度赞同。他认为:“人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

为了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成都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解决后顾之忧。积极开展“鸵鸟计划”“双百工程”等人才战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助力。

“鸵鸟计划”是成都医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学校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借助外力,通过社会知名专家的“传帮带”,用看得到的医疗、科研成果,带动一批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有力地激发了广大青年骨干的科研创新能力。阶段性目标的“双百工程”则是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学校的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级职称人员双双超过100人,夯实人才之基。为了确保两项计划落到实处,形成实产,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有力地保障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成都医学院领导班子形成了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当副院长唐平教授得知青年教师贾旭的高水平论文被国际顶尖学术杂志收录时,主动上门找贾旭老师谈话,一方面对其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一方面鼓励他继续努力;为了给贾旭老师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学校领导班子经讨论后决定,为其提供1000万元的科研实验经费,同时为其解决住房难题,并破格聘任为教授……

“你是人才,我就是‘伯乐’。”余小平书记幽默地说,并再次郑重地表达了学校对人才的渴求与重视,她说:“成都医学院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也有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支持人才成长的决心,更有‘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的具体行动。”

“军转地”13年来,成都医学院不仅稳定了四川省级教学名师张晓、赖雁教授等一批既有人才队伍,还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形成了成都医学院独特的人才战略,以及人才品质论、人才资本论、人才使用论、人才培养论等科学的人才理念。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今,成都医学院各条战线人才济济,在绽放自身光彩的同时,更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奋楫者先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新成员,成都医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军旅文化,践行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办学途径,“搏”出了一条腾飞之道。

“‘军转地’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机遇稍纵即逝,谁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成都医学院原副院长昝加禄教授作为学校转隶以来的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深有感触地说道。

对于从不直接参与社会竞争的军队院校,成都医学院“军转地”面对的第一重考验就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激烈竞争,要想取得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接受社会的考验,必须科学筹划,将学校的资源整合、机会把握、关系协调等管理工具进行恰如其分的运用。

曾经有一位省级部门的领导指出:“开展国民教育,成都医学院进入晚,基础薄,是‘军转地’给成医带来了机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发展。成医今天的成就,体现出了学校管理团队的全局掌控力、凝聚感召力、创新创造力以及高超的运作力。”

成都医学院党政班子放眼全局谋一域,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抓校园建设,提升学校形象;抓人才引进,提高办学质量;抓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抓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软实力;抓科技创新和创业指导,提高学校市场拓展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是得到了广泛赞誉。

教育教学方面,先后有两个教学示范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别”,成医实验教学平台正式步入虚实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潘克俭教授欣慰地说道:“两个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起了‘一虚一实’完备的教学平台,给大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研服务方面,2012年,成都医学院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协同6个相关单位,牵头成立了“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致力于老年健康服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2013年9月,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四川省首个也是仅有的涉及老年健康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对此,院长樊均明教授明确表示:“未来,成都医学院将进一步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围绕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结合政府部门资助、企业捐资、学校自筹等方式,努力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打造引领国内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治疗的学术高地。”

成都医学院对这些国家级别、省级项目的成功攀登,体现了学校紧贴实情、擘画有道的科学思维;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培养“好医生”的目标的实现,印证了成医为人民群众输送“健康守护神”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学校“奋楫者先”的进取决心。

成医模式 军魂固本医道开新

2004年“脱下军装”移交地方以来,成都医学院秉承敢于胜利、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崇尚规律的科学精神,博学博爱的人文精神,追求卓越的担当精神,将“军转地”这一拐点变成了固本开新的起点……

2004年的转隶与转制,对于半个多世纪穿军服、吃军粮的成都军医学院无疑是一次时代大考,面对抉择,大批军官、教授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学校。

这样的选择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

这样的选择源自成医人对“本”的固守,在学校的教职工们看来,“脱下军装仍是兵”,只要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方向。这样的选择源自教职工对“本”的归属,和谐的校园环境、共同的愿景让教职工对学校有着深厚的眷恋。这样的选择源自学校对“本”的塑造,学校从思想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想方设法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为教职工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走访中,几位“军转地”后进入成都医学院的青年教师谈及入校后的感受,振奋地说:“学校各级领导多为军人出身,学校团结奋进、重效率重规范的军旅文化氛围特别浓郁,潜移默化之下,我们也有了军人的气质。”

在“固本”的同时,成都医学院积极面向未来,不断追寻“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开新”良方。

成都医学院将学术发展立为“开新”之源,高度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着力培育学术精品、弘扬学术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力求将学院打造为“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家园,研究和传授医学的殿堂”,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放在首位,学术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

院党委副书记、心胸外科专家郝明教授对人才的素质尤为重视,他认为:“看病不是看病床,而是看病人,因此要培养医学生尊重自然本质、崇尚人性关怀、弘扬博学博爱的人文精神。”

“固本”与“开新”的并举,让学校的美誉度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科研实力、学生培育、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连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昂首步入同等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0载岁月弹指一挥间,成都医学院现已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鲜明办学特色,“军魂”与“医德”、“育人”与“为民”成为每一个成医人心底的执守。一方面,“军魂”基因渗透于学校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医道”的博极医源、至诚至信的科学精神,博爱众生、普济含灵的人文精神,也深深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70载励精图治、风雨兼程,今天的成都医学院办学实力、教育教学水平大幅跃升,完美实现了从“面向战场”向“服务市场”的转型,打出了军转院校的赫赫声威,实现了军队教育到国民教育的华丽转体,向国家、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更打造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成医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7年,是成都医学院建校70周年。70年沧桑巨变,砥砺笃行!根于军魂的成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牢记“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传承“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办学、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开拓奋进,为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正 举 王丽英)

 

上一条:搜狐:为校庆添彩,为强军蓄力——成都医学院2017级新生军训开训
下一条:四川教育网:成都医学院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传达中央省委相关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