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华西都市报:成都医学院70岁了!践行人才培养使命 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懈耕耘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姚翠凤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8日  点击:[]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

 

院党委书记余小平(右)向千人计划学者姜和教授颁发聘书

 

院长樊均明(左)向长江学者汪涛教授颁发聘书

 

四川省教学名师赖雁教授示范教学

 

临床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牵头成立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图书馆

 

在四川省国民高等教育序列中,有一所特殊的高校,她诞生于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从中原到祖国西南边疆,从战争到和平年代,从军队到地方,始终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风雨兼程走过70年春秋。

如今,一所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协调发展,涵盖硕士研究生、本专科和继续教育,在校学生规模12000余人的高等医学院校矗立在天府成都的北部,培养出了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9月23日,成都医学院70岁了。

 

 

 

回顾发展历程,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表示:军队办学时期,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服务于保障部队官兵健康需要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分得去、留得下、用得上、信得过”的国防卫生人才,被誉为西南战区卫生干部的“摇篮”;2004年移交地方办学后,学校坚持“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办学特色,遵循“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行业、服务基层,努力培养“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跨越追赶,取得了一个个成绩,上万名学生毕业后,成为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抓顶层设计

 

实现三次跨越式发展

 

 

70年前,成都医学院诞生于河南,随解放军转战中原,横渡长江,挥师云贵川藏,跨越八省一市,最后扎根成都;70年,学校经历了中华民族从战火纷飞走向胜利和平,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兴盛;70年,学校在解放战争、解放西藏、对越自卫还击战、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和社会突发事件中建立了卓越功勋。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从军队整体移交四川省管理,更名“成都医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省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进入国民高等教育序列。

2004年后,学校从顶层设计抓起,制定战略发展规划。10余年发展,实现了三次跨越:被确认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目前,学校已发展为天回、新都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为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学习环境;开设19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临床医学、药学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成国家级教学平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教学科研平台14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13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和一大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临床医学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先后斩获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和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临床医师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百名博士”的阶段性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等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內培外引

 

以一流教师育一流人才

 

 

2013年初,成都医学院青年教师贾旭博士以成都医学院署名的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细胞》(Cell)上发表了《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为新型抗生素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论文发表开创了成医科研成果登上世界顶级学术殿堂的先河。为了给贾旭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决定为其提供大笔科研实验经费,同时解决住房难题,破格聘任为教授……但青年教师队伍中,贾旭并非唯一的新星。同时期内,还有黄四洲等多名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

为了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成都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想方设法解决各级各类人才发展、生活等难题;学校每年拿出资金用于“成医英才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逐渐建设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借助外力,通过社会知名专家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有力地激发了广大青年骨干的科研创新能力。“双百工程”则是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学校的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级职称人员双双超过100人,夯实人才之基。

近年来,成都医学院拥有了羊惠君、吕建国、张晓、赖雁等四川省教学名师,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占22.1%,高级职称人数约占37%,已逐步建立起了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学科结构较好、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人才队伍中,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全国医德标兵……

“人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是成都医学院更好实现转型任务,对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副院长卯辉用一句话总结。

 

 

技术过硬一虚一实教学平台夯实基础

 

 

 

成都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职业道德优良、医学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综合技能和沟通交流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医药卫生人才。近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连续多年被上级单位评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线医院、用人单位纷纷点赞说:成医的学生纪律性强,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真的很好用!而要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一流医务工作者,除了优秀的教师团队,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平台是关键。

2013年,“成都医学院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紧随其后,“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在学校的不断努力完善之下成功入选“国家级”。自此,成医实验教学平台正式步入虚实融合的“互联网+”时代。

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潘克俭教授说道:“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起了‘一虚一实’完备的教学平台,给大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科生参与科研助推学生创新

 

 

 

一天,成都医学院学生杨菁与同学们一起聚会吃火锅。结果,好几个同学都拉肚子。来自生物医学系的杨菁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吃火锅拉肚子,是因为辣椒碱与炎症之间有关系,而肿瘤转移与炎症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那么,吃火锅与结肠癌转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篇探讨辣椒碱与结肠癌转移之间关系的论文在杨菁等同学的心中慢慢萌芽。杨菁的指导老师张涛告诉记者,这篇由火锅引出来的论文最终在欧洲知名肿瘤杂志《Neoplasma》上发表。

学校一直坚持“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育人机制,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形成了具有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2-2016年,学校连续5年多项作品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医学作品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5-2016年,获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3项;2017年,获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铜奖6项,3个金奖项目被四川省教育厅推荐至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四川省金奖。2011-2016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5项,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2项。

 

 

服务地方打造“一老一小”学科群

 

 

 

近年来,成都医学院紧紧围绕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基于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确立了以养老与老年健康、儿童健康(即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学科群建设,全力打造医学教育学科优势,并向区域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成都市东北部医疗中心、健康服务智库、医学和康养文化传播城市名片的目标进发。

2012年,成都医学院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协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6个单位,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致力于老年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2013年9月,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四川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四川省第一个、也是四川省唯一涉及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实施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医疗、学科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开启了校地、校企合作的新征程,助推一大批康养项目顺利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面对全民关注的儿童健康,在四川省卫计委、四川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学校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共建“成都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重点培养儿科专业的高素质医护人才,将有力解决地区儿科医生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

院长樊均明教授明确表示:“未来,成都医学院将进一步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围绕养老与老年健康、儿童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问题,协同攻关,努力打造国内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和儿童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治疗的高地。”

 

 

医德高尚“最美”女孩出自成医

 

 

 

英姿飒爽的女子乐团、嘹亮的起床号、校内的八一大道、红星广场、向阳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随时能感受到特有的军队风采和特有气质。70年办学历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军魂”基因根深蒂固地渗透到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医道"特有的博极医源、至诚至信的科学精神,博爱众生、普济含灵的人文精神,深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016年6月27日,回家探亲的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大二学生程菲路遇车祸,一位太婆躺在路上不省人事,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120救护车到来。面对群众的生命遇险,这个热心的女孩立即跪地,用自己所学的急救技能对伤者实施心肺复苏。太婆苏醒了,程菲默默离去。有人将此事挂上了网,被无数网友转发,刷爆朋友圈。接受媒体采访时,程菲只是淡淡回答: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好好完成学业找到工作,做一个守护生命的人。

这样的事例,近年来不断涌现。2008年抗震救灾,成医志愿者的身影奔波在医院、机场、灾民安置点等救灾一线;检验医学院一位学子实习时勇斗歹徒;每年校园的献血车前,学子们总是排满长队……

分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郝明并不意外,因为多年来学校始终强调医学人文教育,将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生作为目标,人文教育贯穿教学过程、校园活动中。2012年,学校创建了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成都医学院70年发展大事记

 

 

 

◎1947年,成都医学院前身——豫皖苏军区学校诞生。

◎1950年,学校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先后更名为十八军卫生学校、西藏军区卫生学校、西藏军区军医学校

◎1955年,成都军区护士学校成立,先后更名为成都军区后勤部护士学校、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学校、成都军区卫生学校

◎1969年,成都军区卫生学校和西藏军区军医学校合并,成立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干部训练队,隶属成都军区

◎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军医学校成立,定址天回镇,结束学校“居无定所”局面,并展开大专层次教育

◎1986年,在百万裁军形势下,学校被降格为中专教育,更名为成都军区卫生学校

◎1993年,学校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展开大专层次教育

◎1999年,学校并入第三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转隶总后勤部,逐步展开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004年,学校按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由军队整体移交四川省,定名“成都医学院”

◎2006年,取得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学校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被评定为“四川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学校首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积极地投入“5· 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09年,学校成立生物医学系、公共卫生系、心理学系,临床医学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院(系、部)由6个增至10个,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0年,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批

◎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确认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2012年,新都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形成两校区办学格局;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办学特色打造的重要“抓手”;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这是学校首个国家级教学平台

◎2014年,获得临床医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

◎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2016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7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王海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峥

上一条:人民网:成都医学院迎来七十岁生日
下一条:中国校长网:医道固本,于教育强国之路上再立新功——成都医学院“军转地”发展侧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