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川教之声:这项“磨炼”医学生临床技能的省级大赛,成医已办了6年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周靖静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8日  点击:[]

 

 

 

教育导报讯(记者 何元凯 摄影报道10月27日,“成医杯”四川省第六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在成都医学院开赛。全省56所三甲医院的216名“准医生”将展开为期两天的竞技,分别争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全科5个类别的临床技能“单项冠军”,以及体现医院临床和教学综合实力的“团体冠军”。

据了解,大赛以提高医学生毕业后教育水平为目的,旨在持续提升我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检验规培学员实际临床操作能力,通过竞赛促进住院医师的教育和学习,让“准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医生”。相较于往届,本届大赛呈现出新的特点。

竞赛技能囊括医生几乎所有“基本功”

同往年相比,2018年大赛依然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等五个大的竞赛类别,但每个大类都分别包括了不同专科的临床技能,如内科大类包括了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和放射肿瘤科。

据竞赛命题组人员介绍,2018年大赛的临床技能包括基础技能操作34项、各专科技能操作79项,总计113项的临床技能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皮肤、耳鼻喉科、急诊科、皮肤科等专科的临床技能操作及相关知识点,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可以说就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大赛。

志愿模拟“标准病人”,设“陷阱”问难“准医生”

成都医学院30名学生志愿者充当“标准病人”,模拟真实问诊场景,让竞赛更有实战性。“学生病人”面对医生问诊,在病史回顾、症状呈现等设置“小陷阱”,考的是“准医生”面对病人时的现场应变和急救应对。

总裁判长、陆军军医大学教授何国祥表示,模拟问诊场景,考察的是医生的临床思维、临床决策能力,使比赛更具实战性,更有难度,更能体现“准医生”的心理素质、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选手们平时学习和实习时,就要注重深入学习临床理论,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更要具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这是他们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根本。

裁判增加了40%

与往年相比,参赛人数和医院基本相同,但裁判增加到了143名,增加了50%。据了解,裁判均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全部为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医生。

组委会介绍,裁判数量增加,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个赛道,更重要的是,让更多裁判对选手进行评分,从而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

大赛为期两天,每个项目都得“争分夺秒”

10月27日为单项赛,10月28日为团体赛。

单项赛为多站式,看的是选手个人能力。一个赛道设置5个赛区,每个赛区内分别设置内、外、妇、儿、全科5个赛站。每所医院5名“准医生”组队进入一个赛区后,要在7分钟内,分别5个站点的技能操作或理论答题,时到即停;随后,进入下一赛区,又要在7分钟内完成操作;每名选手在上午、下午要进行总共8个赛站的竞技,其中2个临床理论、6个技能操作。

团体赛是医院实力和综合教学能力的体现。参赛医院中有37所具有团体赛资格,但只有12所在单项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医院能进入团体赛角逐。团体赛采用赛道式。每个医院3名学员组队,其中内科、外科必须各1名,以争夺团体奖。

“比赛内容贴近临床实境:医护人员面对危急重症病人时,既要有处置各种病症的技术能力,又要争分夺秒。否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大赛执行主席、成都医学院副院长潘克俭说。

为让更多医学生受益,并扩大比赛影响力,成都医学院专门对大赛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临床一线专家详解每一项操作的标准,点评每位选手的得失。这使得大赛不仅成为参赛“准医生”的检验场,也成为医学生的大课堂。

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介绍,成医已连续6年承办该赛事,为办好我省这项临床医生培养的最高赛事,每次大赛,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精心筹备,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把这项竞赛办成了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品牌和学校的一张“名片”。

上一条:新华社:四川第六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在蓉开赛
下一条:中国新闻网:四川第六届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竞赛在蓉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