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中国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着力传承中华文化——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三苏祠”讲话精神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4日  点击:[]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眉山调研,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他详细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家庭观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蕴含三重丰富内涵,值得深入学习和领会。

增强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科学论述了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文化即“人化”或“人文化成”之意,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样态,所谓文化自信即是对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认同与尊崇。没有对文化的认同就不能建立对文化的自信,更不可能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动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增强中华民族“软实力”、凝聚力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19年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强调: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走进中华民族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通过各学科、各课程、各阵地向大学生、研究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教家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如《论语·子路篇第9章》有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该记载反映了孔子治理国家的三要素: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二要发展经济惠民富民,三要教化百姓。“富而后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精神支撑和国泰民安的千秋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3日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时代性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也是中华文化不断焕发生机的历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的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民惟邦本”等等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智慧仍为今天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其中还有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今天和未来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二是要善于从优良家风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华夏精神陶玉粹,炎黄家风映党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国家和社会营造了一个廉洁从政、服务为民的良好环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以身作则管好自己和家人,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良家风,切实做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涵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家风家教是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朽的文化传承。“一门父子三词客”所传达的为政思想和修身立德的个人品格,对中华人文精神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苏祠所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我们要感悟“三苏祠”优良家训家风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家风家教将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对待中外文化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两种制度的博弈与竞争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如何对待中外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指出: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话蕴含着内因与外因、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为我们科学对待中外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与此同时对待国外的文化,既不能照抄照搬、囫囵吞枣,也不能夜郎自大、盲目排外,应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同外来文化进行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多元共存、共融、共生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尊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坚持平等、包容、交流、借鉴的文明观,在充分尊重各种人类文明价值平等和相互区别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经过百年探索实践、百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孕育、开创、完善和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蒙尘到复兴、从自卑到自信的伟大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文明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时代问题与历史任务的实践中,立足中国场域,以自身发展贡献世界发展,以中国之治重塑世界之治。同时这也是中国经验的世界化,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为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借鉴,更在于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中,由“世界向我”到“我向世界”的逻辑转换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始终蕴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向世界向其他民族展示着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文化自信,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俊 吴洪波)


上一条:四川发布:全民迎大运!2023年成都市亲子迎大运趣味运动会举行
下一条:一点资讯:“乐动蓉城”·“蓉城幸福家 社区家庭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