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思政课要应该怎么讲,更加生动有用?近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
在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上,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轮番上台。他们紧扣“爱国主义和青春奋斗”主题,将广阔的现实场景带入思政课堂,让年轻人在宏大的叙事中感到了共情共鸣。
这场活动的举办地是大学校园,现场观众有不少青年学生。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大学思政课老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这场活动的举办,为高校的思政教学带来哪些启发?
思政教学应与时俱进
要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青春是热情洋溢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在现场活动中,记者留意到,观众在热烈挥舞着手中五星红旗的同时,也纷纷举起了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这些发布在网上的文字、图片、视频,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思政课一定要做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统一,做大公约数,画好同心圆,建设‘大思政课’。”在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志耿看来,“大思政课”事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果照本宣科、应付差事,不仅课程内容无法走进青年的心灵深处,更无法激起他们心中向上奋进的力量。他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牢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要坚持立德树人,自觉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在收看完整场活动后,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杰为分享者们点赞。“他们的故事紧跟时代,都是激发和点燃青年学生活力动力的理想信念之火,为高校的思政课、思政教学打磨提供了精彩案例。”蒋杰认为,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首先要继续钻研好“思政小课堂”,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其次要继续研究和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特点和特色的内容形式,让思政教学有温度、接地气;最后要从“思政小课堂”走到“社会大课堂”,“一方面继续挖掘、发现和讲好身边榜样和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这些有‘顶天’理想、又踏实‘立地’的生动形象,让教学有深度、冒热气;另一方面继续拓展实践路径,让学生在课堂外的‘行’中去理解和体会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蒋杰说。
对此,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朱昊也非常赞同。在他看来,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分享者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奋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也会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国情、社情和民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教学应鲜活立体
“真”“善”“靓”的故事案例最是深入人心
在这场活动中,当“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出现在舞台上、范晓康讲起扎根边疆的那些年、吉好有果再次唱响那首熟悉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台下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在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廖军看来,这是得益于活动中承载的大思政案例的“真”、直抵人心的情感的“善”和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的“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如此,在学生身边寻找和挖掘思政元素,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廖军谈到,下一步,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学习借鉴此次活动的成功经验,以“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载体,以“真”“善”“靓”为工作理念,继续凝练和集聚“交通思政”这一交大特色的大思政品牌。
地处绵阳,长期浸润于科技之城的西南科技大学,思政素材更加丰富。“我们将以铸魂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用好用活国防军工文化资源、系统集成各类育人要素、多元协同提高整体合力’为原则,持续推进‘科技大思政课’建设。”据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崔一楠介绍,该校计划在推进“科技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构建资源、师资、课堂、课群、展台、文化六个子系统组成的育人生态大系统,真正把“大思政课”上到学生心坎里。
在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晓强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就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