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至6日,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医砺丹心·通江绘新卷”社会实践团师生一行人深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革命老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红色教育、健康服务和乡村振兴,将医学专业所长融入社会实践。
在红色地标感悟信仰力量
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师生实践团深入川陕革命老区通江,在红色地标中接受精神洗礼。首站红军广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历史文物与《石破天惊》情景剧,将大家带回烽火岁月,体悟红四方面军与苏区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与创业维艰。
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信仰的崇高课堂。师生肃立默哀,敬献鲜花。八旬守陵人王建刚伫立在红四方面军英烈墓前,动情讲述三代人守护英魂的坚守:“守护好烈士长眠之地,就是守护我们的根。”这质朴的誓言,直抵心灵。青年教师周鹭则在镌刻着25,048位英烈姓名的纪念墙前,为队员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直击人心。
图为王建刚老人现场授课。李秋樵 供图
革命精神更在沉浸体验中升华。师生们通过“1933·重回空山战役”情景教学与对抗演练,身临其境感悟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战地医者在极端简陋条件下,以护士用唾液消毒、倾力救治伤员的事迹,无声诉说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为未来医者树起不朽丰碑。件件文物、处处遗迹,筑牢信仰之基,昭示奋斗之路。
以专业所长服务老区健康
发挥医学院校优势是本次实践的重点。
广场义诊,把诊台搬到群众家门口:暑期热浪中,通江县红军广场上却涌动着一股清凉的关怀。7月4日晚,师生们,在广场支起便民健康服务台,将专业的健康服务送到居民游客身边。
活动现场,服务台前排起了小长队。负责血压区的师生们最为忙碌,他们不仅为往来群众提供免费测量,更结合数值波动,细致讲解饮食调节、作息安排等个性化健康建议,让简单的检测变成了生动的健康课堂。艾灸理疗体验区同样人气颇高,不少体验者现场感受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实践团累计为逾百名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血压测量、艾灸体验与健康咨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通江当地居民测量血压。李智民 供图
服务不止于检测,更重健康守护:针对暑期高温特点与当地环境,在涪阳镇,师生们还特别开展了急救知识科普。他们结合携带的健康宣传资料,重点向居民、学生讲解了中暑的预防与急救措施(如及时转移阴凉处、降温、补充水分电解质),以及流鼻血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前倾按压鼻翼、冷敷,强调勿仰头),并简要介绍了烫伤急救“冲脱泡盖送”五步法和野外防蛇咬伤要点。这些实用的急救技能讲解,吸引了众多群众聆听学习。“以前流鼻血只知道仰头,原来错了!这些小知识关键时刻真能救命。”一位听完讲解的居民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医疗部制作的医疗宣讲手册。张晋 供图
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基层的“红医精神”,用专业与爱心在通江大地上描绘着守护群众健康的新画卷,并呼吁大家“扫描关注健康科普二维码,让健康知识常伴身边”。
授急救本领,护生命安全:在川陕苏区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的空旷场地,实践团队面向营地内来自南充市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金城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组织开展了一场专业的心肺复苏(CPR)技能实训活动。活动现场,队员们规范操作、细致讲解,借助仿真人体模型,清晰演示了包括“胸外按压30次配合人工呼吸2次”在内的标准抢救流程及操作要点。为增强培训实效,队员们还积极邀请在场孩子们上前进行模拟实操,并逐一指导,及时纠正按压姿势与力度偏差。“哥哥姐姐教得很清楚,我学会怎么救人了!”一位参与培训的小学生表示。
图为实践团成员刘洋手把手指导营地小学生心肺复苏。李秋樵 供图
考察交流,聚焦基层强协同:实践团还分赴通江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深度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与走访,师生深入了解两家医院的发展历程、师生实地参观特色科室,体验中医理疗、了解高压氧治疗,直观感受中医药价值和基层医疗发展。
深入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中,实践团还围绕通江县红色资源保护挖掘、农民数字素养提升、银耳非遗产业发展三大领域开展调研,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据悉,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医砺丹心·通江绘新卷”实践团已连续八年赴通江开展实践与当地共建有5个校地实践教学基地,曾多次获评省市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此次调研成果将形成报告,并计划制作纪录片、举办分享会,让实践感悟影响更多青年学子。(通讯员 李秋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