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华西都市报:玉汝与成 至善弘医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5日  点击:[]

 

玉汝与成 至善弘医

成都医学院军转地十年,从“面向战场”到“服务社会”的华丽转身

 

 

成都医学院军转地十年纪

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从军队整体移交地方管理,更名“成都医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省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进入国民高等教育序列;

2006年 取得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 学校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被评定为“四川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现了省级科研平台建设的“零突破”;

2008年 迅速而积极地投入“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11年 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2年 新都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形成两校区办学格局;

2013年 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顺利通过,办学水平获专家组好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办学特色打造的重要“抓手”;

2014年 新增临床医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申报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教育质量提升全面加速,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迈出重要步伐……

 

 

2014年的一个冬日,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暖阳穿透薄雾,照在蜂巢体育馆巨大的合金外壁上,反射出炫目的光泽。馆内正在举行冬季大型双选会,全国近500家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数千名成医学子供不应求。不远处的停车场,两辆义务献血车缓缓驶入,刚放下“急需血型”的告示牌,学生们即刻在寒风中排好了献血的长队。

宽广的校园,崭新的校舍,因专注学业而忙碌,却又尽显仁心与活力的成医学子,让这所在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中诞生,和平时期服务于西南地区逾半个世纪,又在军转地十年中快步发展的年轻高校,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

A质量篇

人才培养 质量至上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要求。

 

  对这所从“面向战场”转向“服务社会”的医学院来说,每一次的腾跃与搏击,都彰显着特有的豪迈与勇气,更饱含着拓荒者所必须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数年耕耘,学校建设由量变而质变,因厚积而薄发,总体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近三年来结出了丰硕成果:招生方面,在连续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四川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理科超过二本线30分:2012年超过40分,2013年超过30分,2014年超过38分,体现出学校不断提升的美誉度与知名度;科研方面,连续三年均获得10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成绩达到同类本科院校的较好水平;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连续三年斩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并一次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两次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创下国内一般本科院校最好成绩;专业考核方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每年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每年均在98%以上。就业方面,毕业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仅2014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成医本科生就业率仍然达到了95.42%。自军转地以来,学校连续多年一直被评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领域、就业地域日趋均衡合理,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基本形成了毕业生“面向行业、面向基层”的就业格局。学生能力和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

就业、招生、竞赛成绩等方面数据的连续数年提升,只是军转地十年来,成都医学院发展佳绩的点滴侧面。

 

B发展篇

百名博士 千亩校园 万人大学

  回首军转地十年,是成都医学院“扩展规模”和“丰富内涵”两方面科学兼顾、整体推进的十年,是办学层次稳步提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十年。

  从成都市区出发,驱车半小时便能置身开阔宁静、整洁有序的成医新都校区。2018年地铁三号线将串起天回、新都两大校区,到那时,成医的师生出行将更加方便快捷。

  成都医学院占地总面积接近1500亩,以逾千亩现代化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曾一度接近国家标准的三倍。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研实验中心,均已具备雄厚而优越的教学科研支撑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医近年投入巨资打造了3000余平方米的临床实践教学平台,配以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研究生学历为主体且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25名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系统完备的先进仪器设备;设立了标准手术室、模拟ICU、临床思维训练室、医患沟通训练室等22个实验室。优越的教学条件及科学的管理机制,不仅充分保证了临床技能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

  目前学校已形成9个实验教学中心,除5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运行十分活跃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医学4个实验教学中心早已发展为成熟的“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平台“零”的突破。

  回想2004年军转地之初,成医仅有5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招生,年招生计划1500人。而通过十年发展,成医已构建起了“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格局,全日制教育达到17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年招生计划超过3000人。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目前有专任教师572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者达66%,博士及以上学位者121人,占21%,早已实现“百名博士”的阶段性目标。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子报考。近年来,在面向全国的招生省份中,均为第一志愿投档满额,部分省市理科调档线还高出当地一本控制线。

  2014年秋季开学,学校全日制学生人数达到10300余名,“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这也意味着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等都全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C基因篇

根于军魂 本于医道

  “一所原本仅千人规模的军队院校,移交地方时国家却赋予了划时代的新任务:国家为成都医学院规定的初期任务目标乃“在校生规模一万人”。军转地之初,成医人面对着怎样的挑战?

  “引进人才很困难、招生就业很困难、扩展社会影响力很困难……”回忆刚军转地时,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的成医原副校长昝加禄感慨万分:与其他学校相比,成医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成医人传承了“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这一军魂铸就的优良传统,顶着重重压力,迎头赶上……

英姿飒爽的女子乐团、嘹亮的起床号、校内的“八一大道”“向阳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成医,随时能感受到特有的风采和特有的气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办学特色。“军魂”与“医德”、“育人”与“为民”成为每一届成医人心底的坚守。一方面,“军魂”基因根深蒂固地渗透到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医道”特有的博极医源、至诚至信的科学精神,博爱众生、普济含灵的人文精神,深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玉汝与成,至善弘医”。回首67年,成都医学院历经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等发展阶段,始终传承部队院校的优良传统,铭记军旅文化铸就的成医精神。

  十年寒暑,春风化雨。2004年,学院整体移交四川省并更名为成都医学院,以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之姿,融入国民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从“面向战场”转向“服务市场”,成医人秉承“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强实践、重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拓创新、跨越追赶,实现了一个个重大突破。

  面向未来,豪迈前进。“博学博爱精益求精”,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前校长程天民教授所题写的校训一般,成医将继续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向建设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阔步迈进。

  王海川 记者 宋扬 肖笛 张菲菲

 

上一条:四川在线:成都医学院启动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
下一条:中国高校之窗:成都医学院领导检查各单位开学教学运行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