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教育导报:以学生核心竞争力突围“红牌”就业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点击:[]

 

以学生核心竞争力突围“红牌”就业

——记成都医学院生物医学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6 年生物技术专业招生、2010 3 月院系组建,但2010 年至今的三年毕业生,成都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每年近一半学生进入国内知名生物技术或者医药企业工作,每年20%左右的学生考取知名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

据麦可思研究院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生物技术专业三年均名列“红牌”,毕业生通常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就业市场不景气,专业被亮“红牌”的艰难现实中,成都医学院生物医学系成功突围,实现逆势而升的高质量就业。2011 年,生物技术专业还获批“四川省2011 年度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立项,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对成绩,系主任潘克俭不意外:“首先,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学生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紧盯就业市场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医药行业,根据行业要求准确定位人才规格——培养具有医学基础,能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结合医学院校背景,突出强化医药特色,使学生拥有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生物医药行业需要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术和技能;第三,不断改革创新教学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学生实习与就业对接,搭建了众多的学生实习实践平台。”

迎难而上深入行业调研

 

2010 年初,面对就业难题,生物医学迎难而上,动员所有人员和资源展开工作。

潘克俭等系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调研,积极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教师们纷纷利用自己的关系,联系单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学生考研……经过多渠道努力,生物医学系2010 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其中21 名学生进入知名的生物科技和医药企业,9 名学生考取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研究生。

“深入就业市场和企事业单位,我们了解到就业市场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系生物技术专业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学生的缺点和优势……我们认识到,学生培养模式必须面向行业,进行改革创新。”潘克俭说。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核心竞争力

 

2010 年的“专业建设年”,生物医学系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调整:

建立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主干,凸显医药学科基础和特色的课程体系。砍掉没有突出医药特色的4 门课程,新增免疫学、免疫学实验技术、药理学、机能学、抗体工程、生物制药、临床检验基础等突出特色的课程。

创新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系列化+应用性的“3+1”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强化学生技能。目前,生物医学系已经建立起了凸显医药技术、科学合理的综合化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涵盖从“生化—分子—细胞—微生物—免疫”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生教学实验室—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创新实验区”的阶梯式实验模块化教学平台;建起了“实验室入室培训准入—实习前强化培训—医药企业实践基地—毕业(实验)论文考核”的“应用化”实践能力培训体系。毕业年级实施为期1 个月的实习前技能强化。生物医学系设计了10 多个技能强化模块,每个学生必须选择3-5个模块进行学习。这些模块包含的技能都是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必备的技能。

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在校内,生物医学系在学校支持下,投入500 余万元建立了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打破学科界限,大力构建基因工程、免疫与细胞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4 个实验平台,从而拥有比较全面的生物产业上游、中游的应用技术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从基本操作到生物产品研发能力的全程训练,可以从学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在校外,生物医学系积极开拓实习就业基地,建立了包括四川大学肿瘤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 多个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面向市场,根据行业需求调整学生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近5 年来,生物医学系指导的大学生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项目达20 余项、发表论文24 篇,获国家专利1 项,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1 项,全国“创业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1 项。近3 年,学生优秀毕业论文10 篇,占全校20%。毕业生也迅速得到行业和市场认可。目前,已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输出方式,学生未出校门就已被知名企业预定。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根本。

生物医学系建系伊始,就确立了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内部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师资队伍的策略,将人才外引和内培紧密结合院系现有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方向,以及专业建设需要。

生物医学系积极鼓励学历低的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3 年来,生物医学系共有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3 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年轻教师杨平一方面攻读医学遗传学博士生,以补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早期诊断研究方向的短板,另一方面接受教学规范化培训,着力提高教学能力,2012 年,杨平在省、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二等奖。通过外引内培,目前,生物医学博士学历教师11 名,占教师队伍的48%;副高以上职称13 名,占教师队伍的57%,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迅速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术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特色研究逐渐形成并补强,新的破点不断涌现。

对过往成绩和现状,生物医学系感奋之余,更有清晰认识:院系规模不大;人才培养模式有创新但还需优化……面对不足,生物医学系更有发展的豪情和壮志,满怀信心规划“十二五”:根据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特色和学科优势,紧密对接企业,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生物技术人才,同时积极申报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开展国际学分互认项目,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王海川)

上一条:四川教育网:纵情高歌感党恩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下一条:教育导报: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比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