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青年报:比外伤更重的是心伤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点击:[]

 

   

 

    青年报四川宝兴专电 特派记者 陈宏 

  时间:0800 

  医疗队决定去最需要的农村 

  灵关镇是宝兴县受损最严重的镇,安置点内也聚集了很多的医疗救援队,原来是军医院的成医附院,是第一个决定冒着危险下乡巡诊的医疗队。 

  “农村人员虽没这么聚集,但外界和他们联系少,他们其实更需要医疗队。”在第一天的忙碌诊治和发药后,带队的副院长李正平认为,深入农村很有必要,在安置点的医疗队,数量已饱和。 

  在前一天晚上,他们就根据第一天的经验,打包好了白加黑、感冒通、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20多种常用药,约定了上午8点就出发。 

  让记者以尊敬的心情,录下出征的10位医生的名字:业务副院长李正平、麻醉科主任董蜀华、骨科副主任严小虎、骨科主治医师曹宗锐、胸心外科医生尚观胜、神经外科医生樊庆荣、手术室的男护理张帅、神经外科护理何秀娟、行政人员何军、医务科工作人员李旎。 

  然而,医生们没能准时出发。 

  一大早,一位61岁的老人,因为夜里余震,吓得摔倒,颈椎严重受伤,送到了成医附院医疗队来处理。骨科医生们判断,可能是颈椎错位,必须送出去。“这里没电力和手术设备,只能物理诊断。初步做了固定,然后可能要动手术。” 

  另外,一位56岁的伤员,是左侧第二或第三根肋骨骨折,他们也在用纱布绷带外固定、给予镇痛等对症治疗后,一起将他们送上了120救护车,转移到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分诊点。 

  忙完这一切,新场村村支书开着三轮车到了,他自己来做向导:“我们村重伤了3个,都转移出去了,但受伤和生病的,还是有不少。”来不及放松一下,医疗队的两辆车迅速出发。 

  时间:0920 

  村民因心情不佳互相对骂 

  路上,村支书问,是否能兵分两路,去不同的村民小组诊治。 

  医疗队毫不犹豫,立刻调整两辆车上的医生配比。记者也随同其中一路,来到了新场村2组。 

  一到村民临时搭建的帐篷附近,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立即将医生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何军边给说感冒、腹泻的村民们发药边告诉记者:“灾后由于卫生条件和住宿条件欠缺,最多的就是感冒、腹泻,昨天我们在安置点就接了几十个这样的病人。我告诉他们应该戴口罩,但物资奇缺,口罩不够发,所以还是要耐心等待。” 

  80岁的黄贵林,原本就风湿瘫痪在床,地震后,大家把他抢救了出来,安置在条件最好的帐篷中。但是,原本使用的药品,却断了供,需要消炎药,镇上的医院只能给出感冒药。缺药,是灾民们最大的问题。 

  在村民们搬来的长凳和圆桌上,医疗队的临时诊室正式成立,开始忙碌诊治、开药。一位老太上来说喉咙痛,本来以为感冒了,但再细问,才知道她被砖砸到了。董蜀华医生初步判断是软组织挫伤,但老太的紧张,让她还是给她按压了半天,以确定她脊柱没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外伤,这里不少村民心理都有些莫名惶恐,两名日常关系比较和睦的妇女就因为琐事互相对骂,怎么劝都劝不止。“应该是心理上出现了小问题,她告诉我,自己这两天夜里都很害怕,几乎没睡着觉过。不过吵架可以宣泄她们紧张的情绪,不用担心。”尚观胜医生说。 

  时间:1140 

  村民好心却被一些媒体误解 

  两个多小时的巡诊,临近两个村民小组,几乎每家每户都来咨询了一遍。医疗队秉承负责的原则,给每个看诊、开药了的村民,都做了简单的录入,以防止出现问题。 

  “我们两个多小时,看了86位病人,只是咨询没录入的更多。”何秀娟看着手上的登记纸条,念给记者听。夜里一直没睡好的董医生,指着自己的嗓子说:“看,哑了。” 

  和另一小组汇合时,双方也交流了一下这个数据。李院长说:“我们这儿46个换药的,70多个看病的,100多个检查的。” 

  准备撤离的时候,村支书赶了过来:“我们村地广人稀,分散得比较开,下午能不能再去两个大队(村民小组)?他们房子都被扫平了,就等着医疗队过去。”医疗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回到安置点已经12点多了,吃完午饭——一碗稀饭,董医生说:“我躺会儿。”但她还没睡着,医疗队又招呼出发了。13:40,两组人马继续兵分两路,记者所在小组来到了新场村6组,那里,全组村民携家带口,全部等着了。 

  6组受灾不轻,很多老房子的木头柱子已经全部断裂,即使新盖的楼房,外表看起来整齐,墙壁也已经全部裂开,甚至整栋楼倾斜。 

  “之前有记者跟着救援队来看过情况,我们把家里的腌肉等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了官兵们吃午饭,因为人家是来帮助我们的,但被他们拍到电视里,说我们这边受灾不严重,家里吃得还都很好。”齐玉美很气愤,“这都是我们舍不得吃的啊!现在,我们米都快吃完了,因为没电,稻谷没法打。” 

  时间:14:15 

  救女儿的妈妈和救侄孙的三爷爷 

  地震中,永远能见到爆发出巨大能量的母亲,6组村民杨慧就是其中一位。 

  “家里在盖新房子,地震前,我们就住在门口搭的棚子里。”杨慧告诉记者。自家被夷为平地的房子没给她们带来伤害,棚子却被隔壁家的墙壁砸了个正着。女儿当时在棚子里写作业,她冲了进去救孩子,被砸到了头,满脸鲜血,把邻居们都吓坏了。输了三天液,杨慧来找医疗队的医生时,还背着自己有些害羞的小姑娘。 

  和杨慧同样让医生们动容的,还有51岁的吕启春。地震时,刚下夜班的他,睡得正熟。正在厨房烧早饭的他爱人,见状赶紧往外冲,走廊从两边倒向中间,她用手臂挡住倒塌的墙砖,尽管全身擦伤,但她只记得大喊:“快起来!宝宝还在他们家楼上!” 

  宝宝是吕启春的侄孙,就住隔壁家,才3个月的他被妈妈紧紧搂在怀里。吕启春冲上二楼,抱了孩子就往下跑,结果楼梯又一阵晃荡,让他狠狠摔了一跤,他奋力抱住孩子,宝宝只擦掉了一点头皮,而原本没伤的他,也变得和妻子一样,全身擦伤。“我是他三爷爷啊!”他说。 

  自救和互救,是震时和震后,最有效的方式,而其中融入的浓浓亲情,总能让无数人感动。 

  时间:1520 

  医生关心身体也要听他们心里话 

  治疗快结束时,50多岁的廖启康就出现在了医生面前,他的手腕脱臼了,肿得老高。“那天地震,屋顶被掀掉了,我怕粮食遭水淹,就冲进去把粮食全抢了出来,结果就这样了。”“抢粮食,不要命啦?”医生嗔怪。“一家老小,没吃的怎么办?”老廖只是笑。 

  齐玉美等村民们再气愤,却还是心存善良。“虽然离镇上的安置点不远,但我们很自觉,能克服的,都不去指挥部和安置点麻烦人家,所以感冒、擦伤什么的,都忍着。”而善良的村民们,甚至把抢出来的粮食,捐了很多到镇上的安置点,“给部队的人吃,他们辛苦。” 

  看完最后一位骨折卧床的病人,医生们可以撤离了。但他们听到了村民们另外的嘀咕:“看看这秧苗,今年估计不会有收成了。” 

  村民们家门口的小型梯田,秧苗正是需要水的时候,但由于地震导致田基里出现无数裂缝,稻田里的水,全部渗进了地下河,田里干干的。几位大婶,指着田里的状况给医生们看,有点忧伤。 

  知道村民们心中的郁闷,医生们还是陪同着村民,看了各家受损的房屋,听了那些几乎一样的故事。他们知道,灾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药品,还有倾诉。 

  “真高兴你们能来,我们心情好多了,你看,你们来,乡亲们多热情!”齐玉美开心地说。而在回程的车上,累得东倒西歪的医生们,简单地和记者总结:“县城的医疗队已经饱和,但是周边乡村仍有许多地点需要关注,村民们的心理也不稳定,大家应该把力量散开,这样才能救治更多的群众。” 

上一条:凤凰网、四川新闻网:新都首支医疗救援队进入灾区参与伤员救治工作
下一条:四川新闻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看望成医附院地震医疗队成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