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至12日,由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第十七届西部精神医学论坛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精神科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身心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热门议题。
12日上午,成医附二院·核工业416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杜鹃作了一场90分钟题为《在孩子情绪对面的父母》的专题讲座,探讨青少年问题。家长们踊跃提问,直击当下存在的亲子问题。
杜鹃从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入手,列举多巴胺与动力的关系,详细介绍人格的形成,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以及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出现一系列语言和行为的原因等。杜鹃介绍说,人的人格形成在早年基本固定,有相对稳定性,其人格特质不会轻易改变;尽管有可塑性,也很缓慢,彻底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少于问题形成的时间,不要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们就过分担忧,急于求成。教育具有缓发性,抓住可塑性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当我们彻底了解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一切都围绕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和谐后,才有更进一步的健康互动发展。
杜鹃指出,如果想让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从家长改变自己开始的。只有家长在人格方面更加完善,加强自身与家庭的和谐关系,才能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而孩子只有在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自由。适度降低自然需求,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想要改变自己与家庭及孩子不和谐的关系,就要逆向思维,去找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任何事情都是预防大于处理,在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样才不会总是去灭火。一味掌握主动权,盯着孩子去改变孩子,犯了教育方向性的错误,会使亲子关系继续恶化。”
杜鹃强调,感受大于真相,真相在人感受不舒服的情况下行之无用,这也反映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亲子关系。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每个人都走在自己成长的路上。不给孩子压力,即不施加外在刺激与减少内在冲突,从而孩子的压力得到疏放,也就不会乱发脾气,亲子关系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附二院 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