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在悠扬的小提琴声里,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代表,器官受捐者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等地的红十字会代表,成都医学院师生庄严肃立,向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奉上洁白的菊花,献上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成都医学院作为四川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从2010年开始接收自愿捐献的遗体,在成都市、绵竹市、安县、新都区等地市红十字会的努力下,捐献遗体的数量增长较快。近几年学校共接受了98位自愿捐献者的遗体。
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先文表示,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医学生的成长。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在成都医学院的这群特殊的老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个体工商业者,生前他们为国为家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离开时,他们又将身体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他们用大爱谱写了壮美的生命赞歌,完美地诠释了世间最美好的精神——人道、博爱和奉献。他们的爱心善举,为人类幸福增添了色彩;他们的志愿精神,是社会文明的突出体现,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特殊老师”。
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介绍,与2013年相比,2014年学校接收的自愿捐献遗体数量增长了一倍,医学生有了更多在标本上进行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学习机会,一些重点班次达到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保证了解剖学教学的质量。
受捐者耿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三月,他在成都某医院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为了这一天,我整整等了6年,只有亲身经历过黑暗、模糊世界的人,才能完全理解重获光明的惊喜。感谢那些在生命逝去时,做出无言奉献的人们,他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瞬定格成永恒,我相信善有善报,今天我得到了健康和光明,以后也会不遗余力地区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感受到爱的力量”。耿先生激动地说。
作为遗体捐赠志愿者家属,82岁的姜树华来到成都医学院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现场,寄托对亡夫的哀思。“虽然失去了老伴,但我为他感到骄傲。”
对待善举,学校师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据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十分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都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特殊老师”的贡献;修建新校区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纪念碑,建立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