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4月3日上午,在成都医学院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解剖楼“馨香园”内,基础医学院2017级60名学子举起右手,向自己学医路上的第一位“无语良师”郑重承诺:“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从201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红十字会、新都区红十字会、绵竹市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联合举办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活动,以此弘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其家属致以衷心感谢,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5年。
捐赠遗体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成医“无言良师”逐年增多
在当天的“大爱无疆 生命永恒”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活动上,不少器官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宣传遗体器官捐赠的志愿者也来到现场,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家住新都区的刘小英和儿子曾俊韬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5月,刘小英和儿子来到新都区红十字会登记,正式成为宣传遗体及器官捐献的志愿者,“人去化成土,还不如捐献遗体和器官帮助需要的人”,刘小英说道,“捐献的器官和遗体能够帮助到其他的病人,或者能为医学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据成都医学院统计,2017年,学校接受了70多位自愿捐赠的遗体,是2016年的一倍多。其中,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出生4天的婴儿,在新都区红十字会的宣传下,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3月底,新都区已有82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其中,12人实现了捐献。
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介绍道,人体解剖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基础内容,如果人体标本缺乏,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医学生教育质量必受影响。“2010年以来,在各级红十字会努力下,学校近3年接收的自愿捐献遗体数量逐年增长,学生因此有了更多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一些重点班次达到了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极大地缓解了教学和科研需求。”
尊重遗体捐赠,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成医打造“一园一堂一馆一室”
随着遗体捐赠数量的增多,近年来,成都医学院不断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开设了医学文化概论、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课程,还将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中。据院长樊均明介绍,学校医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老师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无言良师”的贡献,此外,解剖课也绝不允许嬉戏打闹,学生必须全体素颜身穿白大褂。
除此以外,为了让学生时刻感恩遗体捐赠者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学院还精心打造了以“一园一堂一馆一室”(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科学馆、人体解剖教室)为核心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医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樊均明表示,“通过打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就是要让进出其中的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这些‘无良良师’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陈兴隆 图据成都医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