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4月3日,成都市医学院举行2018年“大爱无疆、生命永恒”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成都医学院院长樊均明、新都区政府副区长陈志、成都市红十字会组宣部部长张叶茂等,以及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及其家属共100多人,向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奉上一束束洁白的菊花,真挚地缅怀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据悉,从201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红十字会、新都区红十字会、绵竹市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联合举办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以弘扬遗体及器官捐献自愿者“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志愿者及其家属致以衷心感谢,活动至今已举办5年。
“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成都学院悼念我的父亲。每次我来到馨香园,特别是走到感念堂看到父亲的名字时,父亲的影子就缓缓浮现在脑海中,我似乎感受到了父亲的气息,我觉得父亲还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个世上。”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家属代表邱杨回顾了父亲的生平事迹,以及父亲是如何力排众议,执着地选择了捐献遗体。
新都区政府副区长陈志致表示,捐献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行动体现了人类崇高的情感和人文主义精神,展示了人类特有的博爱和高尚情操。这样的大爱善举在大家身边蔚然成风,一起携起手来,为遗体器官捐献这一崇高的事业共同努力。
更多普通人选择成为“无言英雄”
在成都医学院这群“无语良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农民、工人、个体工商业者等。但正是他们这样一批率先垂范的先行者、推动者、倡导者、践行者,让更多的人行动了起来。据新都区红十字会统计,截止到2018年3月底,新都区已有82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12人实现了捐献。
邱成云,这位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三线建设,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最后遗愿依然是奉献:“在世时,我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做工作,去世后还要为祖国医学事业做贡献。”2014年,他将遗体捐献给了成都医学院,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家住新都区的刘小英和儿子在2017年成为了遗体及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在2015年,一位得了尿毒症的远房亲戚,因为缺少自愿者捐献的合适肾脏,而不得不痛苦和无奈地离世,这让刘晓英觉得“人去化成土,还不如捐献遗体和器官帮助需要的人”,她克服“入土为安”旧观念,劝说并得到了儿子的支持。“捐献遗体是延续自己、挽救他人生命的大爱之举。她和儿子都自愿作为遗体捐献登记者,成为助力医学生成长成才的无言的英雄。”刘小英说。
据成都医学院统计,2017年,学校接受了70多位志愿者的遗体,是2016年的一倍多。
志愿者的大爱成就了医学生成长
“人体解剖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基础内容,如果人体标本缺乏,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医学生教育质量必受影响”。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介绍,2010年以来,作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安县等各级红十字会认定的“遗体捐献定点接受基地单位”,在各级红十字会努力下,学校近3年接收的自愿捐献的遗体数量,逐年增长,学生因此有了更多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一些重点班次达到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极大地缓解了教学和科研需求。
基础医学院2017级60名学子举起右手,怀着感恩之心,向自己学医路上的“第一位无语良师”郑重承诺:“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打造服务社会的科学人文教育基地
利用医学教育资源、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些“无言英雄”的事迹,成都医学院在新都校区,构建打造了“一园一堂一馆一室”(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科学馆、人体解剖教室)为核心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让进出其中的学子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提升人文素养。
占地近300平米“馨香园”庭院内,镶嵌着一副9米多长的铜带浮雕,寓意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生命尽头竖立着一块“无字纪念碑”,碑底用中、英文写着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铭文:“您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 “感念堂”屋顶采用曲线造形展现了浩渺的银河与蔚蓝色的星空,象征着志愿捐献者因为奉献躯体用于医学教育,生命得到升华;墙壁上镌刻着捐献者的姓名,用鲜花托举,表达着捐献志愿者和亲属的敬意。配备了数字化解剖实验室、无数标本的解剖教室,正成为成医学子攀登医学高峰的场所。
在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内,依次分为了胚胎展示区,成人个体、部标本展示区,微观标本展示区、数字媒体展示区、遗体捐献科普宣传区等区域。配备了二维码的标本,遗体捐献者的遗物和故事,让很多走进科学馆人体会着生命的奥秘,感受到捐献者的大爱奉献。
樊均明教授表示,医学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不仅开设了医学文化概论、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课程,还将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中。让师生们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高贵精神,极大地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昌明,一定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据了解,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成后,学校免费向社会开放,已逐渐成为了生命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社会服务基地。2017年,来基地参观的人数达到了千人。(宋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