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四川新闻网:去年70多人捐来遗体 成都医学院师生庄严致敬“无语良师”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周靖静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8日  点击:[]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4日讯(记者 陈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日前,在成都医学院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解剖楼“馨香园”内,该校基础医学院2017级60名学子举起右手,怀着感恩之心,向自己学医路上的“第一位无语良师”表达郑重承诺。

  从201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红十字会、新都区红十字会、绵竹市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联合举办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以弘扬遗体及器官捐献自愿者“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志愿者及其家属致以衷心感谢,活动至今已举办5年。

  4月3日,在成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郝明主持下,2018年“大爱无疆·生命永恒”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举行。轻缓悠扬的小提琴声里,成都医学院、新都区、各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及其家属,成都医学院师生100多人,共同向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碑敬献鲜花,缅怀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新都区政府副区长陈志表示,捐献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行动体现了人类崇高的情感和人文主义精神,展示了人类特有的博爱和高尚情操”,他期望“这样的大爱善举在我们身边蔚然成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遗体器官捐献这一崇高的事业共同努力。”

  成都医学院院长樊均明代表全校师生向各级红十字会、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致谢,“正是你们克服世俗观念和失去亲人的伤痛、对遗体捐献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这一福荫广大医学生的崇高事业能够完成。”樊均明动情地说道。

  选择成为“无言英雄”

  更多普通人加入大爱行列 去年70多位志愿者捐献遗体

  成都医学院这群“无语良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农民、工人、个体工商业者……正是他们这样一批率先垂范的先行者、推动者、倡导者、践行者,让更多的人行动了起来。据新都区红十字会统计,截至2018年3月底,新都区已有82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12人实现了捐献。

  邱成云,这位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三线建设,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最后遗愿依然是奉献:“在世时,我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做工作,去世后还要为祖国医学事业做贡献!”2014年,他将遗体捐献给了成都医学院,“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家住新都区紫瑞街的刘小英和儿子一起,2017年成为了遗体及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刘小英萌发捐献遗体及器官的念头,是2015年的冬天。当时,一位得了尿毒症的远房亲戚,因为没有等来合适肾源,而不得不痛苦和无奈地离世,这让刘小英觉得“人去化成土,还不如捐献遗体和器官帮助需要的人”,她克服“入土为安”旧观念,劝说并得到了儿子的支持。她说,尽管一生或许平淡无奇,但或许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成为无言的英雄。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选择成为“无言英雄”。新都区旭光厂的退休工人杜春娃与妻子王双琴,平均年龄77岁的两位老党员,不仅自己登记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还说服了儿女以及其他4位老人,成为了登记志愿者。

  据成都医学院统计,2017年,该校接受了70多位志愿者的遗体,是2016年的一倍多。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介绍,人体解剖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基础内容,如果人体标本缺乏,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医学生教育质量必受影响。2010年以来,作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安县等各级红十字会认定的“遗体捐献定点接受基地单位”,在各级红十字会努力下,成都医学院近3年接收的自愿捐献的遗体数量逐年增长,学生因此有了更多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一些重点班次达到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极大地缓解了教学和科研需求。

  活动现场,为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成医学子们高声颂扬——“无私奉献是你最美的胸章”“无数的新芽正在萌发,这是你风华的回应,这是你音响的凝聚”“你将钟声奏响,医途不止,路请交由我们前行”……

致敬“无语良师”

  解剖课绝不允许嬉戏打闹 学生须素颜穿白大褂

  樊均明教授表示,医学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近年来,成都医学院不断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不仅开设了医学文化概论、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课程,还将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中。比如,学校医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老师都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无语老师”的贡献,解剖课绝不允许嬉戏打闹,学生必须素颜穿白大褂。

  利用医学教育资源、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些“无言英雄”的事迹,成都医学院在新都校区,构建打造了“一园一堂一馆一室”(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科学馆、人体解剖教室)为核心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让进出其中的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提升人文素养。

  占地近300平米“馨香园”庭院内,镶嵌着一副9米多长的铜带浮雕,寓意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生命尽头竖立着一块“无字纪念碑”,碑底用中、英文写着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铭文:“您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感念堂”屋顶采用曲线造形展现了浩渺的银河与蔚蓝色的星空,象征着志愿捐献者因为奉献躯体用于医学教育,生命得到升华;墙壁上镌刻着捐献者的姓名,用鲜花托举,表达着对捐献志愿者和亲属的敬意。学校还配备了数字化解剖实验室、无数标本的解剖教室,正成为成医学子攀登医学高峰的场所。

  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内,依次分为了胚胎展示区,成人个体、部标本展示区,微观标本展示区,数字媒体展示区,遗体捐献科普宣传区等。配备了二维码的标本、遗体捐献者的遗物和故事,让走进科学馆的人们体会生命的奥秘,感受到捐献者的大爱奉献。

  据了解,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成后,成都医学院免费向社会开放,已逐渐成为了生命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社会服务基地。2017年,来基地参观的人数达千人。

  (图片来自成都医学院)

 

 

上一条:今日头条:清明前夕 成都医学院师生向他们的“第一位导师”做了这样一件事
下一条:四川教育资讯网:清明前夕 成都医学院师生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