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今日头条:清明前夕 成都医学院师生向他们的“第一位导师”做了这样一件事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周靖静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8日  点击:[]

教育导报讯(记者 何元凯)“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4月3日,在成都医学院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基础医学院2017级60名学子举起右手,怀着感恩之心,向自己学医路上的“第一位无语良师”郑重承诺。在悠扬的小提琴声里,成都医学院、新都区、各级红十字会负责人,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及其家属,成医师生100多人,向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奉上一束束洁白的菊花,诚挚缅怀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从201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红十字会、新都区红十字会、绵竹市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联合举办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以弘扬遗体及器官捐献自愿者“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志愿者及其家属致以衷心感谢。

清明前夕 成都医学院师生向他们的“第一位导师”做了这样一件事

学生向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碑献花 图片由学校提供

捐献数量连续3年增长

“无英雄”成就医学生专业成长

成都医学院这群“无语良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农民、工人、个体工商业者……正是他们这样一批率先垂范的先行者、推动者、倡导者、践行者,让更多的人行动了起来。据成都医学院统计,2017年,该校接受了70多位志愿者的遗体,比2016年多了约一倍。

邱成云,这位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三线建设,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最后遗愿依然是奉献。“在世时,我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做工作,去世后还要为祖国医学事业做贡献!”登记志愿时他说。2014年,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成都医学院,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我一生平淡无奇,但也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无言的英雄”。去年,家住新都区的刘小英和儿子一起,成为了遗体及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她萌发捐献遗体及器官的念头,是在2015年的冬天。当时,一位得了尿毒症的远房亲戚,因为缺少自愿者捐献的合适肾脏,而不得不痛苦和无奈地离世。这让刘晓英觉得“人去化成土,还不如捐献遗体和器官帮助需要的人”,她克服“入土为安”旧观念,劝说并得到了儿子的支持。

新都区旭光厂的退休工人杜春娃与妻子王双琴,平均年龄77岁的两名老党员,不仅自己登记为遗体捐献自愿者,还说服了儿女以及其他4位老人,成为了登记志愿者;近年来,越来越多普通人选择成为“无言英雄”。

“人体解剖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基础内容,如果人体标本缺乏,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医学生教育质量必受影响。”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说。

2010年以来,作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安县等各级红十字会认定的“遗体捐献定点接受基地单位”,在各级红十字会努力下,该校近3年接收的自愿捐献的遗体数量,逐年增长,学生因此有了更多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一些重点班次甚至可以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极大地缓解了教学和科研需求。

清明前夕 成都医学院师生向他们的“第一位导师”做了这样一件事

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及其家属在现场 图片由学校提供

打造科学人文教育基地

“医学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成都医学院占地近300平米的“馨香园”庭院内,镶嵌着一副9米多长的铜带浮雕,寓意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生命尽头竖立着一块“无字纪念碑”,碑底用中、英文写着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铭文:“您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

“感念堂”屋顶采用曲线造形展现了浩渺的银河与蔚蓝色的星空,象征着志愿捐献者因为奉献躯体用于医学教育,生命得到升华;墙壁上镌刻着捐献者的姓名,用鲜花托举,表达着捐献志愿者和亲属的敬意。配备了数字化解剖实验室、无数标本的解剖教室,正成为成医学子攀登医学高峰的场所。

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内,依次分为了胚胎展示区,成人个体、部标本展示区,微观标本展示区、数字媒体展示区、遗体捐献科普宣传区等区域。配备了二维码的标本,遗体捐献者的遗物和故事,让很多走进科学馆人体会着生命的奥秘,感受到捐献者的大爱奉献。

利用医学教育资源、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些“无言英雄”的事迹,成都医学院在新都校区,打造了“一园一堂一馆一室”(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科学馆、人体解剖教室)为核心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医学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我们要让进出其中的学子潜移默化,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人文素养。” 成都医学院院长樊均明介绍,该校不断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不仅开设了医学文化概论、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课程,还将人文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中。

另外,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成后,该校将其免费向社会开放,已逐渐成为了生命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社会服务基地。2017年,有超过一千人进入基地参观。

编辑:杜蕾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540149082655031812/?tt_from=mobile_qq&utm_campaign=client_share&timestamp=1522747459&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mobile_qq&iid=29242773984&utm_medium=toutiao_ios

上一条:成都电视台新闻频道:菊花寄托哀思 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下一条:四川新闻网:去年70多人捐来遗体 成都医学院师生庄严致敬“无语良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