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路上我们肩并肩手挽手
让灾区孩子感受博爱
——汶川漩口中学在成都医学院博爱学校复课纪事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6日第2版
5月16日傍晚,两辆大客车驶进成都医学院。早已自发列队等候在道路两边的大学生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并伴随着深情招呼:“欢迎回家!”
大客车里的100多名师生来自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从被地震摧毁的漩口中学,到成都医学院博爱学校,他们经历了一场“爱的接力”。
5月15日晚,成都医学院接到四川省教育厅安置124名灾区学生的任务。学院党委书记冯有明立即召开了校领导班子紧急会议。为安置这些学生,学院专门成立了一所博爱学校。校名来自学院的校训:“博学博爱,精益求精。”冯有明在会上说:“从今天起,我们就多了一所新学校——博爱学校。成都医学院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师生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漩口中学学生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成都医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们非常激动,他们四处打听孩子们的情况,需要什么,年龄多大,可以给他们买什么型号的衣服和鞋。
崭新的木床摆在成都医学院多功能厅的二、三层,分别作为男女学生寝室,中间过道摆了两排长长的课桌。成都医学院把最抗震的房子让给漩口中学的师生住。学校还为他们购置了大量生活用品。漩口中学初二(1)班学生黄鑫指着身上穿的新衣服对记者说,成都医学院给每名学生都配了长袖服、短袖服、鞋袜、床上用品等各两套。他还从床底下拉出一个脸盆,里面有牙膏、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品。
博爱学校校长由成都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教授陈晓勤担任。她说:“安排好生活上的事情后,我们第一步是帮助孩子们寻亲。”成都医学院在成都市各类媒体上发布了寻亲公告。“我们是特事特办,没有经过提前预算,为了这些孩子,我们不计成本。”冯有明说。孩子们的饭菜从指定达标的菜市场选购,跟大学里普通学生的饭菜不同,要分开做,口味也根据羌族习惯进行了调整。
“顷刻间,他们就失去了亲人,没有了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些孩子的正常生活被中断,肯定会产生不安、孤独等情绪,如果不进行心理疏导,会留下心理创伤。”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吕建国说。为此,成都医学院将漩口中学100多名学生分成十多个班,每10人一班,每个班配备一名军训教师和一名心理教师,由成都医学院的学生担任。同时,还有2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这些孩子提供生活起居、联系家属、家属认领等服务。
博爱学校之所以专门安排了军训教师,取代原来的生活教师,是因为漩口中学的教师担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惯坏了孩子们。
冯有明非常赞同这个安排,他说:“我们在照顾好这些孩子生活的同时,还对孩子们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白天不准躺在床上,吃饭不能浪费,不能乱扔垃圾等,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
漩口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董俊,此前曾被他专门从都江堰市赶来的表爷爷接回了家。出人意料的是,董俊在5月20日早晨又回到博爱学校,要求重新入校。老师问他为什么又从家里跑回学校,他回答:“博爱学校有我的同学、老师,还组织各种活动,我喜欢这里。”
“小董俊的表现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我们会把博爱学校负责到底,这一点决不动摇。”冯有明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最终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回报党和政府。”
记者 余冠仕 李益众 樊世刚 编辑 李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