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抗震心理救助队赶赴灾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
让心灵走出地震的阴霾,重见阳光
“你们来得正好!很多灾民到晚上就哭泣,正需要你们的心理救助。”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高兴地说。5月15日,我校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凤鸣带领7名教师,赶到绵阳,展开对灾民的心理救助。据悉,我校的心理救助队伍,是全省第一个赶赴灾区的队伍,受到了指挥部地热烈欢迎。
“儿童和老人最需要救助”,一进入九洲体育馆,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就确定了重点救助对象。他们直奔内馆,那里有从北川县转移来的众多学生。
地震中,北川职业中学几百名师生,在老师带领下,顺着高压电线,爬过五座大山,跋涉十几个小时,走了出来。
一个孩子在馆内很长时间不说话,“他非常坚强”,同学这样说。然而王凤鸣知道,这不正常,是表面的“坚强”,“受了惊吓的孩子,他们需要释放紧张和恐惧,需要宣泄,这是心理救助的第一步,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同去的李彦章老师,立即同这个孩子展开交流和沟通。
我校同去的几名教师,随后开始工作。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同孩子们说话,引导他们说出心里的感受,尽情宣泄。
一个孩子老是做“噩梦”,闭上眼就会想起那可怕的摇晃,房屋瞬间的垮塌,许多同学埋在废墟之下,瞬间失去了生命。他睡不着觉,
显然,去的教师太少了!灾民需要更多的心理帮助。得知情况的学校领导,立即召开会议,要求设在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的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各种力量,包括学生,立即赶赴灾区,展开更大规模的救助行动。很快,人文信息管理学院院长亲自带队,成立了救助领导小组,当夜组织教师和学生,5月16日,我校第二批心理救助队伍赶赴灾区。
(背景:面对像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有些人会产生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表现为激动、混乱、紧张、焦虑、忧郁或崩溃感等,会造成心理创伤。其实,这些强烈压力反应是对不正常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大部分人一般在2-4星期,会渐渐平静下来。
通常来说,遭遇地震的人们,通常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震惊期、修复期、重整期。
震惊期:通常为数分钟至24小时,强烈惊吓;修复期:约为数天至数星期,渐渐恢复理智,慢慢学会处理和接受意外事件所引起的各种后果和创伤;重整期:数星期之后,开始从新定义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规划未来,重振生活希望,走出心理阴霾,继续投入正常生活。
心理救助就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遭遇灾难的人,走出心灵阴霾,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王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