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扬的小提琴,深情的诗朗诵,严肃的静立默哀....人们手捧鲜花,致敏缅怀一群“特殊的老师”。
3月31日,成都医学院“生命的乐章”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缅怀活动,在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学校解剖楼 “馨香园”内举行。
缅怀活动由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省管理中心、成都市红十字会、成都医学院、新都区红十字会等联合举办。成都医学院师生,红十字会、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代表、家属代表来到现场,在清明前夕这个特殊时刻,寄托我们的感思与怀念、致敬与哀思。

延续学校“传统”
清明前夕致敬“无语老师”
穿着崭新的白大褂,30名“未来的医生”举起右手,向“无语老师”们郑重承诺:“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格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对医学院的学生来说,那些捐献遗体供他们学习、解剖的人,有一个尊称——“无语老师”。他们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
在成都医学院的这群特殊的老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20余岁的青年,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个体工商业者......生前他们为国为家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离世时,他们又将身体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他们用大爱谱写了壮美的生命赞歌,完美地诠释了世间最美好的精神——博爱和奉献。
据了解,2014年开始,每个清明节前夕,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联合举办感恩致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以弘扬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志愿者及其家属致以衷心感谢,活动至今已举办7年。

感受大爱
成医师生感恩遗体及器官捐献者
“我,一名解剖教学老师,在这里,见证着,伟大的生与死。他们奉献的身体,成了学生们,探索医学的载体,生命的火开始了燎原之势,生者代替逝者,感受着世界的勃勃生机……”老师、医学生、志愿者,通过不同的身份和视角,用真挚的语言、喷薄的情感,展现了对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恩。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登记志愿者代表李建设、志愿者家属代表高萍致辞。学校党委副书记郝明向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致以衷心的感谢:正是他们克服世俗观念和失去亲人的伤痛,对遗体捐献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这一福荫广大医学生的崇高事业能够完成。对待善举,学校师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十分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在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都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特殊老师”的贡献:修建新校区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纪念碑,建立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让进出其中的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

建立“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器官捐献已形成良好社会效益
据悉,成都医学院作为四川川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2010年开始接收自愿捐献的遗体。截止目前,学校共接收志愿遗体400余具,其中2020年接收100余具,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遗体困难的问题,促进了教学与科学研究学术工作的开展,为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缅怀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成都医学院建立了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的“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生命馆”,2015 年,被教育部正式授予“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称号。
成都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遗体器官捐献对医学研究的促进,生命健康的维护、文明理念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成德眉资红十字系统充分利用成都医学院的区位优势,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已有60503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1200余人次实现了捐献,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链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418468309878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