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导报》讯(周靖静 袁萨莎)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4月中旬,成都医学院师生与北川县羌族草编艺术传承人分批次走进属地小学,围绕“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开展文化讲述和手工体验课,寓教于乐,启智润心,为小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同学们认识屠呦呦么?她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使它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成都医学院药学院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实验研究工作的秦琴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屠呦呦通过中草药对抗疟疾,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秦琴介绍了什么是中药,并精心选择了“青蒿、丁香、茵陈、艾叶”四种春季养身中草药,对其形态、性味、功效、炮制方法、典籍记载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新都区香城小学,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昝旺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传统中医药材配伍,展示了中药材的称量、碾制过程,并邀请同学们现场体验。


“七彩丝线绕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香城小学的孩子们在成医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第一个香囊的设计、绘图、装配、制作。
在新都区兴乐路小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景首先给四年级的同学们作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袁景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非遗、记住非遗,进一步认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一片棕榈叶,能做什么?”这些普通的植物根茎叶,在非遗传承人老师们的手里却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孩子们迫不及待想要尝试。来自北川羌族草编文化传承人的江福容、王兴碧老师一边讲解步骤,一边操作,细长的棕榈叶在她们的双手中不停变换形态。
据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由成都医学院和新都区联合举办。根据工作方案,学校将面向新都区中小学生,持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育人”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传承创新、以文化人”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医学人文素质基地、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基地等场馆资源,医学医药专家、思政教育专家等教师资源,以及大学生社团资源,“走出去”与“迎进来”并行,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生命观教育、中医中药介绍、读书文化节等实践及研学活动,切实提升属地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进校地合作交流的成效,发挥好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