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上午,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的“医路追光——弘扬红医文化,传承红医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出发前往革命老区通江。
同一目的地、持续6年的社会实践今又出发。活动旨在让青年人“自找苦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寻求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会化育人机制。
7月4日至8日,46名成医学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晓强、实践教学中心主任袁景等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深入沙溪镇、通江县人民医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等基层一线,开启“行走的思政课堂”。
成都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
有高度 瞻仰军魂树信仰
7月5日上午,实践团踏着露珠,迎着朝阳,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前,大家整齐列队、静默肃立。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入王坪村,红军将士一路跋山涉水,把受伤的战友转运到这里, 当时红军缺医少药条件恶劣,用草药敷伤口、用脸盆接脓液......”守陵人王建刚向师生们讲述着祖辈与红军战士的故事。
守陵人王建刚向师生们讲述红军战士的故事。
在讲到红军医生给战士们救治伤病的情景以及红军遗孀千里寻亲的感人场面时,2022级心理学院研究生杨露同学感慨万分,“漫漫红医路,臻臻赤子心。我们如今生活好了,更应铭记奉献的人,用自己的所学去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有深度 以史为镜追光芒
成都医学院前身是部队院校,这次实践活动目的,还有一个是深入挖掘红医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育人价值。7月5日,实践团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举行成都医学院红医文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是红军医生们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拯救了大量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生命,培育了大量红色医生。”袁景讲述着当年的红医故事。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时简陋的医疗环境、破旧的瓦罐、化脓的伤口、一个个坚强的红军战士,以及那些红军医生们忙碌疲惫的身影。
实践团在通江县人民医院观摩学习。
有温度 服务人民接地气
7月6日上午,实践团走进通江革命老区沙溪镇,开展爱心医疗服务、爱心义诊及口腔知识、糖尿病、艾滋病等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同学们还以讲故事、舞台剧、歌舞表演等方式追忆英雄的革命故事,展现奋斗之美。下午,大家前往通江县人民医院参观学习,观看医生做微创手术,参观医院最新的治疗仪器和党建示范区等。
从学校走进老区医院、从课堂走向医院。“我们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王雅纯有感而发。
实践团在沙溪镇开展医疗义诊活动。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晓强表示,红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建卫生健康事业过程中创造的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基因的文化体系。同学们也表示,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传承并弘扬红医精神,带着心中的信仰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不断添砖加瓦。
(成都医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