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岁半那年,我被遗忘在铁轨中间,火车呼啸而过……所有人都以为我死了,但我在最后一刻趴下了。”4月15日,在成都医学院学术报告厅,“背火车的女娃子”彭小华博士以童年“火车脱险”的故事拉开分享会序幕。她表示:“那次与死亡的擦肩,让我明白生命何其脆弱,又何其坚韧。这也让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让生命有尊严的终结。”

这场名为“生命同行·心光共沐”的生命教育分享会,是成都医学院首届生命教育活动月的核心活动。活动邀请《最好的告别》译者、临终关怀研究者彭小华博士,以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原护理部主任王玉琼、四川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护士长王颖等一线临床工作者,通过主题讲座、圆桌访谈等形式,引导医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价值与医学使命。活动吸引了来自护理学院、临床医学院20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共同开启一场关于临终关怀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对话。
直面生死: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人文课
活动分为“直面生死,感悟生命”启橙人文大讲堂与“生命同行,心光共沐”生命故事分享会两大篇章。首场讲座中,彭小华博士以《学会与亲人告别》为题,结合译作《最好的告别》中的经典案例,剖析现代医疗中“善终”的核心要素。她强调:“善终不仅是身体痛苦的缓解,更需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与精神需求。医学的使命不仅是延长生命,更要守护生命的尊严。”
王玉琼以《让生命尊严谢幕——己所欲,施与人》为题,分享了临床护理中的真实故事: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全身插满导管,意识模糊却无法表达痛苦,家属因愧疚而坚持抢救。投影仪上,一张ICU病房的照片刺痛人心——冰冷的仪器包围着瘦削的身躯。“我们拼命延长他的呼吸,却剥夺了他最后的尊严,过度医疗可能延长痛苦而非生命”。她通过案例阐释安宁疗护如何通过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身体舒适、心灵安宁”的临终状态。
生命故事:圆桌访谈叩问医者初心
在第二篇章的圆桌访谈环节,彭小华、王玉琼与王颖护士长、护理学院副教授张丽梅共同探讨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访谈围绕“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医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角色”等议题展开。
王颖结合自身在泰康医院心身医学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医学生需尽早接触生命教育,通过志愿服务、案例研讨等方式,培养对患者情感需求的敏感度。”张丽梅则从教学角度强调:“护理教育应将叙事医学、沟通技巧以及安宁疗护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生命全周期关怀能力。”
实践延伸:生命教育融入医学培养体系
活动特别设置学生互动环节。一名护理学专业学生提问:“在解剖课上面对大体老师时,如何克服心理冲击?”嘉宾回应:“医学的敬畏感源于对生命的尊重。若能了解大体老师背后的故事,技术操作便能升华为对生命的致敬。”现场学生还就“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困境”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表示:“过去我认为医学的目标是‘治愈’,如今意识到‘关怀’同样重要。未来在临床工作中,我会更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而非仅聚焦于生理指标。”
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推进生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校已开设《安宁疗护》《生命教育与关怀实践》等课程,通过课堂-临床-社区联动实践模式,以叙事工作坊、文创设计、音乐疗愈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学校将持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推动生命关怀理念从校园辐射至社会。
据悉,成都医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革,通过课程建设、临床实践、跨学科研究等路径,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医疗人才。此次分享会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了直面生死的思考契机,也为医学教育如何回应社会老龄化、提升死亡质量等议题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