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华西都市报:医学院学生 清明致敬”无语老师”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点击:[]

 

有这样一种老师,被尊称为“无语老师”,这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称谓,这些志愿者是所有医科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生岗位的启蒙者。清明来临之际,医学院的学生集体悼念这些医学上的英雄。

 

昨日上午,伴着轻缓的小提琴声,成都医学院的200多名师生们,缓缓走向该校的“遗体捐赠志愿者纪念碑”,献上手中的鲜花,纪念碑下面,雕刻着一行字——您是引领我们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清明节即将来临,他们希望通过此举,为遗体捐赠者献上敬意和感谢。

尊重“无语老师”——上课前先默哀

下午两点半,该校大一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开始上课。“快要清明节了,我们向这些遗体捐赠者表达敬意,感谢他们对医学的贡献。”讲课前,刘兴国教授带领班上的学生,对着上课教学用的遗体哀悼了3分钟。“刚开始上解剖课的时候,会害怕,但后来老师讲了之后,我们每次面对这些遗体捐赠者,就会感到敬畏和感谢,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认真。”大一学生钱龙说道。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张文谨说,学生们视这些遗体捐赠者为“无声老师”,“以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帮助他人更好地生存,他们让我领悟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如何做到永恒。”

 

农村患癌妇人——捐赠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部分遗体捐赠者的家属也来到了昨日的活动现场,祭奠逝去的亲人。76岁的罗天丽老人,带着儿子一起,来祭奠3年前去世的老伴。“我们一家都是学医的,所以对这些没有忌讳,老早就决定要捐赠遗体了。”罗天丽说,老伴生前痴迷于医学,经常熬夜工作,“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知道遗体对医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去世了,也为教学做些贡献吧。”

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告诉记者,在遗体捐赠者中,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比较多,但近两年,也开始有一些农村居民接受遗体捐赠。2012年,绵竹市什地镇联合村的村民庞安龙的妻子患癌去世后,他选择了把遗体捐赠给医学院:“现在我们的思想也都比较开放了,如果对以后治疗她的这种病有作用,那就捐献了吧。”

 

 

上一条:中国高校之窗:成都医学院在“馨香园”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
下一条:成都晚报:成都医学院200师生向无语老师——遗体捐献志愿者致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