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教育导报:逐梦成医炫青春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点击:[]

 

逐梦成医炫青春

——成都医学院青年教师发展记

2013117日,生物医学系青年教师贾旭博士“放了一颗卫星”:

作为“第一作者”,他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Cell(《细胞》)发表《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论文,文章揭示了细菌耐药的新调控机制,为新型抗生素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立刻引起一些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Cell是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与《自然》和《科学》等世界著名的学术刊物齐名。据国内著名生命科学网站生物谷的检索统计,整个2012年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的文章仅有28篇。

当时,贾旭年仅32岁,刚到学校工作一年。

但贾旭仅仅是成都医学院青年教师队伍中的杰出者之一。

据统计,2010年到2013年,成都医学院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0.12%89.71%90.14%,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主角”。

科研领域: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时间里,青年教师获得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绩瞩目。

教学领域:2012年,由临床医学院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家、陈登榜和代吕霞等青年教师、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二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就勇夺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在随后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中,更是突破历史,摘得全国一等奖;2013年,由专家、青年教师、大学生担纲的团队再次夺得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并夺得全国二等奖。201210月,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生物医学系青年教师杨平博士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夺得大赛基础组比赛二等奖,而杨平参加工作仅6年;2013年,人文信息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张婷再次在该赛事中获得二等奖。

2011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学校“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校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中,同样有着青年教师的巨大贡献。

……

一所2004年才从部队转隶地方开始独立开展本科教育,2013年底全校专任教师才516名的新建本科院校,短短时间里,众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一系列成绩,显示了学校蓬勃的发展力和巨大的潜力。

青年教师成长的后面,是学校多年构建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各项保障制度,以及学校党政帮助青年教师发展的超常举措。

校长余小平说:“教师是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青年教师更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助飞青年教师,就是助推学校发展。”

 

多形式培训助力站好讲台

20057月,刚拿到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的杨平走上了成都医学院的讲台,承担起2004级护理本科《分子生物学》课程。

从学生到教师,一开始,杨平并不适应这样的角色转换;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熟悉,更让杨平对自己能否站稳讲台产生了不自信,“怎么跟大学生上课啊?”首次课前的一周,杨平有些忐忑地问自己的导师王玉明教授。

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众多青年教师的疑惑。如何让他们“站稳讲台”,是成长的第一道“难关”。

学校的对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精细指导”。

首先,坚持岗前培训。新进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能力等内容,青年教师在上岗前就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基本内容。并且要达到合格成绩,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各院系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指定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尽快掌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案准备、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出题阅卷、答疑、批改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标准,通过“一对一”的精细指导,切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学位。学校每年都拿出经费,对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取得学位证书的教师,实施报销学费的措施。2006年以来,青年教师以在职形式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共计129名。这一举措,对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和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学校不断拓展校外培训途径,先后安排访问学者进修、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国留学、参加短期业务学习或培训。学校先后共派出青年教师100余人次赴医院、药企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接受“双师型”教师培训,从而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五,以赛代练。在成都医学院,有一项坚持了18年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参加比赛,对青年教师全覆盖。每一次竞赛由教务处制定竞赛方案,其内容包括教案书写、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以及讲功、写功、演功、画功、整体配合等。通过教研室半年的基础培训、院系复赛和学校决赛,让青年教师在比赛中体悟教学,提升能力。

杨平几乎经历了学校各项提升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他不仅参加了岗前培训,更是得到了导师——学校督导专家、校级教学名师王玉明的悉心指导。大到教学知识凝炼、教学方法使用、严谨态度、课堂掌控,小到板书设计、教案书写、课堂语言使用……王玉明教授均一一指点。

2008年,杨平成功考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取得遗传学博士学位。

导师的指导、学历的提升、生物医学系严格的青年教师全程听课和试讲、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教学管理下,杨平成长的速度惊人。

站上讲台4个月后的200511月,杨平在全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201210月,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杨平夺得大赛基础组比赛二等奖。同年,杨平评上副教授,渐渐成长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像杨平一样渐渐成长为骨干,并取得成绩的青年教师,成都医学院数量众多。杨平所在的生物医学系青年教师占到9成,近3年取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多个教学奖项和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3年,学校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吸引了59名教师加入团队,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教师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能力与水平。近三年,团队成员获批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5项,发表教改论文170篇,承担的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数占全校总数的80%。

 

“学术导师”助升科研教学能力

20063月,成都医学院转地不到一年,就申请并建立了全省首批高校专家服务基地示范点——“成都医学院专家服务基地”。

作为培养教师、服务社会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基地“培养教师”作用,以聘请校外高水平“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抓手,让“专家服务基地”成为了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摇篮”。

2006年,专家服务基地先后聘请了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等院校的9位专家作为首批学术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定期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问题探讨。当年首批入选专家服务基地、接受“一对一”指导的9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

4名教师成长为教授、4名晋升副教授,其中被列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4人,四川省各专业委员会理事(委员)6人,成长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有3人。

20137月,“成都医学院专家服务基地”再次聘请12位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12名青年教师。“学术导师”的指导立竿见影。作为培养对象,基础医学院讲师唐瑜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

然而,对学校大量青年教师来说,专家服务基地的“学术导师”不能满足需要。

2012年,为了学校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快速发展。学校党政大胆决策,大手笔实施了我校“学科建设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简称“鸵鸟英才育人计划”)。计划按照“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思路,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0名高层次兼职学术带头人,每位校外兼职教授负责培养我校23名青年学术骨干。要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EISCI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年内影响因子累计完成在6.0以上(其中一篇不得低于2.0),并力争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或取得省级科研三等奖及以上的标志性成果1项以上。

截至2012930日,学校已与23位校外专家签约,对66位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式目标培养。专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家级重大课题和国家级科技成果的主要参与者或承担者。

2013年,“鸵鸟计划”开始开花结果:生物医学系的培养对象张涛和张坤、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艳等3位青年教师所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一项项保障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制度,一个个助飞青年教师能力的“大手笔”,使得学校的青年教师渐渐挑起了学校发展大梁,在一个个领域里崭露头角,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勇挑重担砥砺成长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是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从2004年转地后的发展看,学校众多成绩的后面,都可以看到青年教师勇挑发展重担,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实绩。他们也在二级院系发展壮大、学校进一步发展中,逐渐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

2009年创建的公共卫生系、心理学系、生物医学系,从系领导,到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员工,绝大部分是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挑起了各个院系发展的重任。4年后,新建院系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教育教学、科研学术、院系管理也渐渐走上良性发展之路,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一大批青年教师也成长为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负责人。

公共卫生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杨书不仅在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承担起公共卫生系日常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在该系的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业硕士学位申报等方面展示着自己的才智。

近年来,各院系不断涌现像杨书这样的青年教师。

2005年,学校转地后首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杨拯选择留校。4年后的2009年,他考取了四川大学药理学硕士,2010年晋升为实验师。更令人称道的是,截止到2013年底,杨拯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其中1SCI 10篇中文核心期刊。他指导的学生团队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1个团队(8人次)获得国家“挑战杯”三等奖,60余人次12个实验团队的学术论文分别获得四川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1位同学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展示,并作大会报告,在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四川省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及设计大赛”中,杨拯指导的学生团队又获“创新成果二等奖”,“实验技能二等奖”和“综合三等奖”。

从一名普通的本科学历实验人员,杨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实验教学的教师。

他的成长来自于学校2008年开始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改革中,学校实施了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校资助,允许拿不到科研课题的教师组建学生实验团队,进行一些科学课题的研究。截止到2013年底,杨拯申报并承担项目达16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项,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学生跟他一起做项目。

众多青年教师走着杨拯这样的发展路径。2013年学校首届大学生创新论坛上,景璐石、孙璐、代敏、杨拯、张涛、刘新、李敏惠、林琳、吴敏等10位教师获“十佳指导教师”奖。这些教师指导的近2000名学生自2008年以来,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48篇、科技核心论文92篇。他们让本科生做到了研究生的水平,自己也在指导中找到了研究课题,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成长为骨干。

一项项成绩,一批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让成都医学院的未来显得无比美好。

“学校独立办本科的时间不长,教学、科研和人才的积累并不厚实,我们相信,占教师队伍90%的青年教师,是学校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将一如既往地进行制度创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他们的成长中,实现学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目标。”校党委书记凌保东充满自信地说。 

(王海川)

附件:《教育导报》报道的pdf

 

上一条:四川教育网:成都医学院正风肃纪专题会:确保不闯“雷区”、不踏“红线”
下一条:四川教育网:成都医学院正风肃纪专题会:确保不闯“雷区”、不踏“红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