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余小平被任命为成都医学院院长,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学校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新气象。这里,我们对余小平进行了访谈,请她谈谈学校发展。
问:成都医学院有着深厚的军队发展历史底蕴,转制地方办学后,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20 世纪70年代后,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和疾病观发生了新变化。2009年全国“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 提出了“医学整合”理念,要求医学教育“顺应全民健康的需求”,“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和专业设置”。医学院校如何调整医学教育学制和内容? 如何培养新型医学生?如何调整课程体系……挑战巨大。同时,2011年12月,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 会”,核心是医学教育要为医改服务、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又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全科医生。医学模式和国家医改深化,为高 等医学院校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面对挑战,成医已做好充分准备;面对机遇,成医将顺势而为。我们要充分发挥基础优势,把挑战当机遇, 把握好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吃透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教育发展的精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把计划变为行动,团结一致,埋头奋 进,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学校大发展。
问: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成都医学院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校具有怎样的基础和优势?
成都医学院经过64年发展,学校的基础条件、教学科研、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医疗卫生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 一,拥有厚实的发展基础。学校占地面积1200多亩,拥有天回和新都两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名,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先进单位”。已形成以医学为基础,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本科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教学院系11个、研究机构4 个,直管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非直管附属医院9所。2011年7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 理生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第二,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教研人员600多名,专任教师中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68%。新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省级学术和技 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18名。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4名,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40名。
第三,具有扎 实的科研基础。近年来,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实 验教学中心3个。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863篇,署名成都医学院 SCI,EI,ISTP收录论文76篇。出版科技学术著作与教材77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等9项。
问:成都医学院未来发展的规划是什么?
成 都医学院2004年转隶地方后,就确立了“到2020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医学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开放办学,质量立 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创新之路、建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2011年,学校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在校生 规模达万人、具有较高办学水平、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教学型高等医学院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一方面加强人体解剖与 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重点推进基础医学、药学等2—3个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的2—3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争取达 到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专业建设上,使本科专业达到16个以上,专科专业达到5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7个左右校级特色专业,力争优势专业 实现一本招生;教学上,学校将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为纲,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将实施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鸵鸟计划”,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余名,同时改革职称评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基础条件上,学校将 推进学校校园、实验室等基础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提升第一附属医院实力,建成高水平的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医学院将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加强整体办学条件的持续建设,实现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