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医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成医>>正文

华西都市报:助推青年教师挑大梁 打造科学研究大平台

资料来源:  作者:  编审: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9日  点击:[]

 

 

助推青年教师挑大梁  打造科学研究大平台

成都医学院青年教师论文登上世界顶尖学术期刊

  

  走进成都医学院最具科技含量和时代前沿特征的实验楼四楼,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硕大的现代化“超市”,为医学科学而忙碌的师生们在操作着各种仪器设备,这里仅是成都医学院科研实验平台的一角。这是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高科技设备,既有严格的学科功能分区,又有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软件与硬件、结构与布局都无不让人耳目一新。

  这里就是由成都医学院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的科研实验中心之一,涵盖了分子、细胞、病理、天然产物、SPF级实验室、动物等技术平台。“在这个中心,实验可以做到分子、DNA层面,你要养肿瘤细胞可以到细胞平台,你要做病理切片可以到病理平台,想要提取天然产物也有特定的天然产物平台,你要看药物有什么效果,可以去动物房取老鼠进行针对性试验……”用带记者参观的青年教师阳泰的话来说,这里有别于过去从属于不同实验室的独体,“就是一个携手并进的实验平台。”

  这样的重点科研平台,在成医已经建成了9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国家中医药二级科研实验室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成都医学院副校长郝明感叹道:“这些重点科研平台的建立,为满足教学需要、培养实践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是实现成都医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在。”

成医“Cell哥” 论文登上世界顶级学术期刊

  被学生和同事昵称为“Cell哥”的青年教师贾旭博士,也在这里继续着他的教学与研究。

  学生们喊“Cell哥”的时候,带着一种自豪和崇拜之情,这是因为2013年初,贾旭博士与复旦大学合作,作为以成都医学院署名的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细胞》(Cell)上发表了《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论文揭示了一种广泛分布于致病菌中的新型核糖开关,进而发现了细菌耐药的调控机制,为新型抗生素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论文发表后,不仅引发学界关注,更开创了成医科研成果登上世界顶级学术殿堂的先河。

  但在青年教师队伍中,贾旭并非唯一的新星。这几天的成医校园里,红色横幅格外显眼:“祝贺贾旭、黄四洲等14名老师的研究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科研能力最显著的标志。在成医军转地后的前7年,申请到的这一项目总量不到20项,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近3年却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获批11项,2013年获批11项,2014年获批14项!连续三年,每年项目数量均超10项。“国家级的评审项目非常严格、竞争激烈,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校长余小平表示,同时也显示出该校极大的科研潜力与发展后劲。

  目前,成都医学院已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94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次、四川省杰出青年科研基金7人次;获批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2006年创刊的《成都医学院学报》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显示:成医学报在47种医学院校学报中扩展影响因子排名第一位。

 

实施成医英才发展战略  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内培外引,多渠道、多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成都医学院副校长唐平介绍,学校“十二五规划”专门确定了成医英才发展战略,依托“高级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专家服务基地”、“青年教师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简称“鸵鸟”计划)、“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平台,师资队伍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加强。

  成都医学院从2012年起实施的“鸵鸟”计划,是由学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兼职教授的身份与学校的青年教师以1112的方式独立签订培养协议。协议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指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学校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赴导师所在单位,或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接受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这一计划中,成为了相关领域里的新兴专家。

  移交十年来,学校实施“成医英才发展战略”,引进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成医有专任教师57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380人,占66.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1人,占专任教师的21%;同时高级职称208人,占36.4%;“双师型”教师占51.32%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90%,已逐步建立起了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学科结构较好、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近三年学校获得的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国家哲社项目中,共有29项由青年教师获得。

  “助飞青年教师,就是助推学校发展。”正如校党委书记凌保东所言,近年来学校众多成绩的背后,都能看到青年教师勇挑重担的身影,而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背后,也有学校的制度创新和超常举措在保驾护航。

  周靖静  记者 张菲菲

上一条:华西都市报:为了千千万万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下一条:华西都市报:强实践重创新 传仁术育良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