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医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成医人物>>正文

行走在科学的殿堂——记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苏炳银教授

资料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海川  编审:王海川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7日  点击:[]

苏炳银小传

苏炳银,196211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神经发育再生研究。200611月从第三军医大学转业到成都医学院,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以及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咨询专家。《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编委、常务委员。

 

2010年春季一开学,就传来一个好消息:“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准,挂牌成立,苏炳银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第四军医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云庆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而早在2006,我校的发育与再生实验室就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随后,又成功通过评审。

对学校、对发育与再生实验室的全体教师来说,实验室两次申报,两次成功,并两次都通过专家组评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科研实力是第一位的”

 

作为博士和博士生导师的苏炳银教授曾主持申报过重庆市的重点实验室,可没有获批,“申报是非常艰辛的,既要看实验室条件等硬件水平,更要看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学术团队和管理等软实力。”

当学校做出决策,由苏炳银主持申报发育与再生省级实验室时,实验室的条件并不突出,与川内同类院校相比,我校2004年才从部队移交地方,本科教育时间短,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科研积累相对缺乏。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和优势,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几年努力,实验室的科研基础有了巨大提高,为最终成功通过评审,打下了坚实基础。”苏炳银说。

对申报工作,苏炳银教授并不陌生,在第三军医大学工作期间,他曾主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博士点建设等工作。2000年——2005年,苏炳银教授负责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学一级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在200120032005年获得了全部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担当了第三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这些宝贵经验,在苏炳银教授2006年来到我校,承担发育与再生省级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中时,给予了巨大帮助。

“但是,要通过评审,科研实力是第一位的!你得要有一系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支撑,”苏炳银教授说。

5年来,苏炳银教授率领科研团队,集中于神经发育再生与退行性疾病研究,在SCI收录的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4篇,主编专著2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神经发育再生与退行性疾病研究、人体重要器官发生发育的调节机制、胚胎的比较发育和基因调控等三个研究方向。每一个研究方向,都组建起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具备了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可以说,我校发育与再生实验室基本保持了与国内高校同等的科研水平,”苏炳银说。

作为在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苏炳银教授在自己的学术领域精益求精,不断攀登高峰。在国际上,他首先发现并系统研究了NOV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和再生中的作用,对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尤其是脊髓损伤提供了依据。

而随着他担当的973计划项目“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子课题“脊髓损伤后膀胱和直肠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圆满完成,他阐明了恢复脊髓对膀胱神经支配,使脊髓伤残患者完成自主排尿功能的异类神经支配机理。

苏炳银教授的研究论文被国际知名科学刊物SCIENCEPANSJBCAJP等引用达69篇次。

苏炳银教授和科研团队的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最终打动评审专家,让实验室成功通过评审。

 

“争创一流省重点实验室”

 

2010年发育与再生实验室成功通过评审,正式挂牌后,苏炳银教授有了更高的目标:在3-5年内,将发育与再生实验室将建设成为四川省一流重点实验室。

为此,苏炳银有了新的思考:“就发展而言,目前,实验室在人才、经费、基础设施方面还有一些不足,还需要建设。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投入,改善各种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得积极自为。”

“人才是核心的竞争力,” 苏炳银说,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结合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培养青年才俊,把他们送出去学习。

“但最重要的是,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科研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苏炳银强调说。

为此,苏炳银总是把教研室经费用于教师的外出培训,对荣誉,苏炳银也总是把年轻教师推到前面。

“作为省重点实验室,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全省项目招标的机会,加大宣传,扩大实验室的声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推动我们教师的积极参与,让更多地教师稳步成长,最终形成我们的人才队伍梯队。”苏炳银说。

 

“带给学生思想启迪”

 

1984年,苏炳银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1998年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一直在高校从事着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学,让苏炳银对高校教师角色有自己的思考,“思想”是他最为看重的素质。

“高校教师一定要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不能做‘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有思想的高水平教师。这需要具有深厚学养,而熟知自己教学研究领域的内容,始终站在科学前沿,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是拥有学养的重要手段。”

苏炳银对一些教师的课堂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课堂教学的技巧非常高超,备课、授课、板书是精心准备设计,对课堂的掌控甚至可以用秒来表示!但他们重在对知识点的讲授,要求的是学生记住了知识没有,思想启迪很少。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培养不出创新思维的学生的。”

苏炳银有自己的经历。去美国哈佛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他发现国外高校课堂的教学与国内相比,技巧并不很高明,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要求不高,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却往往令人吃惊不已!

“国外高校的课堂,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低,授课内容和教材差异很大,教师和学生总在互相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思想的火花非常耀眼,”苏炳银教授说。

在自己的课堂上,苏炳银努力实践着这一观念。讲授神经生物学时,他加入很多神经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既了解“结果”(知识点),又知晓“过程”(科学史)。

比如,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讲授,他会讲1953年意大利女科学家Levi-Montalcini如何发现NGF的,他会讲美国科学家Cohen证明NGF是个复合蛋白,讲1986 MontalciniCohen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讲NGF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整个教学过程,科学故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验原理、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等等内容贯穿其中。

“这些内容,教材上没有,是我增加的。我想,超越了教材的内容,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感悟科学思想,享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充分启迪思想。如果他们比较用心、用功,就会走入科学的殿堂。”苏炳银说。

上一条:实实在在杨永录
下一条:献身教育永远精益求精——记省级教学名师赖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