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医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成医人物>>正文

实实在在杨永录

资料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海川  编审:王海川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7日  点击:[]

“这是一个事”

20055月,杨永录正式退休。

作为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过中国生理学会理事、甘肃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解放军兰州军区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的教授,在体温调节与退热机制研究领域有一定成绩的专家,退休后的杨永录,待遇不差。他本可以过安逸的退休生活——很多人就是在这时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句号的。

但这位30多年的“老兵”不这样想。56岁提前退休,是因为部队裁军,杨永录不愿、也不甘如此结束自己从事了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想继续做事。

杨永录接受了我校邀请,以聘用人员的身份,成为我校转隶地方后生理学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

“这是一个事,到了这里,就要做好工作,要不然就别做,”没有因为身份是聘用的“临时工”,杨永录有丝毫懈怠。

私下里,杨永录给自己立下“四原则”:对学校、对领导负责,实实在在做事;对自己负责,要让别人认为是做事的;心态要平和,毛主席说“牢骚太盛防断肠”,少发牢骚,多做事;有事,直接向领导汇报,会上当面讲,不在背后乱说。

“是不是唱高调?是不是另类?”杨永录有点担心,可他不在乎,他只想做事。

对杨永录,工作从不是负担,而是一件有趣味很快乐的事。“把业务变成自己的兴趣,就一定会有这快乐,”杨永录说。

 

做学问不能“胡日鬼”

杨永录没取得过硕士、博士学位,简历上,他填写的最终学历是“本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但这没有影响他的成绩。

1982年开始,杨永录把“针刺降温”作为研究方向。在20多年的时光里,他精耕细作于这个领域。在针刺降温机制、精氨酸加压素的体温调节和退热机制、抗胆碱酯酶剂引起调节性低温等方面的研究,被专家评为国内领先,部分研究甚至达到国际水平。

2005年到我校后,短短4年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定下的3个目标:写一本专著。目前,《体温生理学》已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体温生理学方面的专著。建一个体温实验室。在学校支持下,实验室已初步建成,20087月通过评审,成为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拿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他实现目标。

“做学问得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敢于和善于坐冷板凳,经受孤独的考验。有实力,有水平,别人就会认可你,”杨永录说。

在他看来,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创新欲望,有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作风,是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

面对学术界的浮躁和虚假,西北人杨永录很直率:“你胡日鬼一两次可以,但不能胡日鬼一辈子。”他用一个典型的西北语言词汇“胡日鬼”(糊弄人的意思),概括了自己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内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不糊弄人,不弄虚作假,科学追求真理,讲的是求真务实。”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杨永录始终坚持这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倡导实践。在学校进行的科学发展观调研会上,杨永录提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浓厚学术风气的建议。

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孟立记得,有时一个实验辛辛苦苦做好几天,没得到正确的结果,杨老师总要求重做,“他绝不允许修改实验数据,作假糊弄人。”

 

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到现在,杨永录都不会忘记自己在第四军医大学的导师胡三觉。

“胡老师做实验从不含糊;新实验开始,一直陪你做,直到取得正确结果;实验时,他的实验台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次,一些年轻学员将实验用过的带血纱布扔在了垃圾箱里,胡老师也不批评,亲自用镊子拣出来,洗干净,接着用。”

杨永录记得这细节,也用来要求自己。

他上班一般不迟到,也不找人瞎聊天,周末经常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办公桌总是规规整整,从无散乱的书籍和文件。“无论实验前准备,还是实验后器具整理,杨老师总一丝不苟,一点不乱。实验记录绝不允许修改、事后补充,”生理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沈字玲对此印象深刻。

“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杨永录相信,一个人立业必须根基稳,而根基稳来自于实实在在做事,来自于工作精益求精。

通过行动,杨永录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年轻人。生理学教研室6位在编教师,4人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首先要站稳讲台。到生理教研室后,杨永录坚持并完善了集体讨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按时检查教案、听课督查等措施。每学期,教研室教师的课他会听一遍甚至多遍,有问题当场指出。

年轻人要有发展平台。要把人引导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建设平台是当务之急,杨永录向学校提出建设体温调节实验室。在学校支持下,实验室初步建成,有了平台,他就积极帮助青年教师确立研究方向。

年轻人要有优良学风。在杨永录努力下,教研室每年都要进行6次全体教师的严肃学术讲座。主讲人精心准备PPT,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科研教学情况、前沿学术动态。这样不走形式的活动,几年来已进行了24次。

“大学教师的知识必须是一桶活水,要不断学习更新,”杨永录积极支持教师持续学习,经费不足,就从课题经费中挤。“出去开拓眼界,获得信息,那怕收获一点小知识和技术,都是进步。”目前,21人次参加了各种学术会,3人次进行了短期外出学习。

努力有了回报:年轻教师都能独立完成教学;教研室课题已到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6项、校级4项。

“有了课题,就有了事干,有事干,就能提升水平,”杨永录知道,在高校,科研对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

但杨永录目标更高:形成一支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学术团队;让教研室钻研教学、积极科研的风气更浓厚;35年内,让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跑到学校中上水平。

当年轻教师唐瑜表示:现在不努力,将来怎么在学校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时,杨永录很兴奋,他就喜欢听年轻人这样说。

 

“学生认同就是我的幸福”

本学期,杨永录所带2007级临床本科两个班的课结束后,他收到了一位班长的短信:“尊敬的杨老师,您好!我真的好舍不得,您是我上大学以来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代表全班同学感谢您这段期间对我们的教导,老师谢谢您。”

“作为教师,学生的认同就是我的幸福,”杨永录很欣慰,对学生,他关心尊重,像长辈一样平等对待他们,从不当众批评。

课堂上,有人伸懒腰,打瞌睡,杨永录会开玩笑:从医学角度说,伸懒腰有什么好处?学生茫然中,他继续说:“那是深呼吸,有利于调节疲乏的身心。来,我们一起伸懒腰,但单独的,就不要了。”快乐气氛里,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上。

2008年毕业的临床专业学生陈汇和王东不会忘记杨永录,正是杨老师的悉心帮助,两人都过了英语六级,陈汇还考上了研究生。

他们记得:杨老师一次次找来英语资料,让他们翻译,并给予细致讲解;他们记得:自己写的学术文章,杨老师最多修改过8次,小到错字,大到思维逻辑和文章的谋篇布局,从学术术语到准确修辞,杨老师总一遍遍亲自修改;他们记得:周末,经常会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看到杨老师读书、做实验,并指导他们做学问的门径……

要知道,杨永录从没给他们带过课,只是因为他们想学习,杨永录就在业余时间尽心帮助。

“真心考虑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他们成长提供帮助,这是教师的职责。看到他们成才,我很高兴。”杨永录说,也一次次拒绝了两位学生表达感激的礼物。

上一条:教育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记教学名师李晋川教授
下一条:行走在科学的殿堂——记发育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苏炳银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