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成医炫青春
——我校青年教师发展成长记
王海川
青年教师绽放成绩
2013年1月17日,我校生物医学系青年教师贾旭博士“放了一颗卫星”:
作为“第一作者”,他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细胞》(Cell)发表《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论文,文章揭示了细菌耐药的新调控机制,为新型抗生素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立刻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世界顶级学术刊物cell的影响因子有时超过另两份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在其上发表文章的难度极大。据国内著名生命科学网站生物谷的检索统计,整个2012年,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的文章仅有28篇。
当时,贾旭年仅30岁,刚到学校工作一年。
但贾旭仅仅是我校青年教师队伍中的杰出者之一。
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时间里,我校教师队伍“绝对主力”的青年教师获得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教学领域,青年教师同样做出了巨大成绩——
2012年,由临床医学教学示范中心专家、陈登榜等青年教师、以及我校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二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就勇夺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在随后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中,更是突破历史,摘得全国一等奖;2013年,由专家、青年教师、大学生担纲的团队再次夺得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并夺得全国二等奖。
2012年10月,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生物医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杨平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夺得了大赛基础组比赛二等奖,而杨平参加工作仅仅6年。
2013年,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张婷再次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在学校开放性试验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推动下,一批青年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中,并在指导中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成绩:自2008年以来,学校共投入专项经费200多万元,至今已累计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达到276个,参与学生近2000人次,学生受益面达到25%,本科生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48篇、科技核心论文92篇。
……
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众多青年教师在短短时间里就在科研领域和教学中脱颖而出,取得众多成绩,显示了学校蓬勃的发展力和巨大的潜力。
青年教师成绩的后面,是学校多年构建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各项保障制度,以及学校党政帮助青年教师发展的超常举措。
多形式培训助力站好讲台
2005年7月,刚拿到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的杨平走上了成都医学院的讲台,承担起2004级护理本科《分子生物学》课程。
从学生到教师,一开始,杨平并不适应这样的角色转换;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熟悉,更让杨平对自己能否站稳讲台产生了疑问。“怎么上大学的课?”首次课前的一周,杨平有些忐忑地问着自己的导师王玉明教授。
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学校众多青年教师的疑惑。如何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一道“难关”。
学校的对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精细指导”。
首先,坚持岗前培训。新进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能力等内容,青年教师在上岗前就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基本内容。并且要达到合格成绩,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各院系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指定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尽快掌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案准备、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出题阅卷、答疑、批改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标准,通过“一对一”的精细指导,切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学位。学校每年都拿出经费,对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取得学位证书的教师,实施报销学费的措施。2006年以来,青年教师以在职形式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共计129名。这一举措,对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和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学校不断拓展校外培训途径,先后安排访问学者进修、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国留学、参加短期业务学习或培训。学校先后共派出青年教师100余人次赴医院、药企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接受“双师型”教师培训,从而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五,以赛代练。在成都医学院,有一项坚持了18年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参加比赛,对青年教师全覆盖。每一次竞赛由教务处制定竞赛方案,其内容包括教案书写、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以及讲功、写功、演功、画功、整体配合等。通过教研室半年的基础培训、院系复赛和学校决赛,让青年教师在比赛中体悟教学,提升能力。
杨平几乎经历了学校各项提升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他不仅参加了岗前培训,更是得到了导师——学校督导专家、教学名师王玉明的悉心指导。大到教学知识凝炼、教学方法使用、严谨态度、课堂掌控,小到板书设计、教案书写、课堂语言使用……王玉明教授均倾囊相授,一一指点。
2008年,杨平成功考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取得遗传学博士学位。
在生物医学系严格规范和执行青年教师的全程听课和试讲、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教学管理下,杨平成长的速度惊人。站上讲台4个月后的2005年11月,杨平在全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2012年10月,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杨平夺得大赛基础组比赛二等奖。同年,杨平评上副教授,渐渐成长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像杨平一样渐渐成长为骨干,并取得成绩的青年教师,我校数量众多。杨平所在的生物医学系青年教师占到9成,近3年,取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教学奖项。
2010到2013年3年间,学校更是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吸引了59名教师加入团队,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教师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能力与水平。近三年,团队成员获批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5项,发表教改论文170篇,承担的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数占全校总数的80%。
高水平“学术导师”助飞青年教师
2006年3月,我校转地不到一年,就申请并建立了全省首批高校专家服务基地示范点——“成都医学院专家服务基地”。
作为培养教师、服务社会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基地“培养教师”作用,以聘请校外高水平“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抓手,让“专家服务基地”成为了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摇篮”。
2006年,专家服务基地先后聘请了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等院校的9位专家作为首批学术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定期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问题探讨。当年首批入选专家服务基地、接受“一对一”指导的9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
4名教师成长为教授、4名晋升副教授,其中被列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4人,四川省各专业委员会理事(委员)6人,成长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有3人。
2013年7月,“成都医学院专家服务基地”再次聘请12位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导师,“一对一”指导12名青年教师。
“学术导师”的指导立竿见影。作为培养对象,基础医学院讲师唐瑜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
然而,对学校大量青年教师来说,专家服务基地的“学术导师”不能满足需要。
2012年,为了学校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快速发展。学校党政大胆决策,大手笔实施了我校“学科建设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简称“鸵鸟英才育人计划”)。计划按照“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思路,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0名高层次兼职学术带头人,每位校外兼职高层次专家负责培养我校2~3名青年学术骨干。要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EI、SCI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年内影响因子累计完成在6.0以上(其中一篇不得低于2.0),并力争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或取得省级科研三等奖及以上的标志性成果1项以上。
截至2012年9月30日,学校已与23位校外专家签约,对66位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式目标培养。专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家级重大课题和国家级科技成果的主要参与者或承担者。
2013年,“鸵鸟计划”开始开花结果:生物医学系的培养对象张涛和张坤、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艳等3位青年教师所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一项项保障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制度,一个个助飞青年教师能力的“大手笔”,使得我校的青年教师渐渐挑起了学校发展的大梁,在一个个领域里,崭露头角,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我校独立办本科的时间不长,教学、科研和人才的积累并不厚实,但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让我们看到了美好前景。我们相信,占教师队伍90%的青年教师,是创造美好未来的绝对‘主力军’,学校将一如既往地进行制度创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他们的成长中,实现学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目标。”校党委书记凌保东充满自信地说。
《成都医学院报》2013年108期二版头条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