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成都医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资料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  编审:姚翠凤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5日  点击:[]

一、学校概况

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坐落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建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豫皖苏军区开办的卫生干部训练班。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学校整体移交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更名为“成都医学院”。

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秉承“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形成以医学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协调发展,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2000年开办本科教育;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牵头成立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四川省首批“2011计划”项目;2016年以优良成绩成为省内首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高校;2017年获批四川省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2018年获批“四川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成为全国首批“老年医学培训中心(西南)”,被评为全省先进定点扶贫省直部门单位、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有直属二级教学单位13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5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共建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6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8个。2018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校现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千人计划”、天府“万人计划”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9人次。荣获全国医德标兵,四川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以及国家、省级行业系统先进个人20余人。

学校已建成重点科研平台15个,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11个。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25项。被SCI、EI、CPCI-S等收录的论文800余篇。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在Cell、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高水平学术杂志发表。出版学术著作95部,专利总授权101项,其中有效专利66项。《成都医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并入选“2019年四川省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学校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优质,调档线均高于属地省控线,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和儿科学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教医研合作,与美国杜兰大学等10多所海内外高校,成都市、广元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四川科伦药业等数百个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等医学院校,使整体办学实力达到医科大学水平。

办学类型定位: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医理、医工、医管结合,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时开展留学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区域,面向行业。

2.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总目标:适应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标确定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和产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空前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学校认真领会国家教育方针与卫生体制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要求,主动接受国家区域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积极应对行业产业需求推进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人才培养总目标。

学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传承发扬军旅文化优良传统,构建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课程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和人文素养良好、理论知识系统、专业实践能力过硬、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勤奋工作,成为了深受老百姓信赖的医药卫生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为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学科专业

学校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和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有“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护理”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硕士科学学位授权点。专业以医学类为主,涵盖理学、工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开设21个本科专业(见下表),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还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专业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2020年,“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项目;“医学影像学”“生物制药”2个专业获四川省教育厅拟推荐立项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成都医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批准时间

学制

学位

1

医学

临床医学

100201K

2000

五年

医学

2

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

101001

2001

四年

理学

3

医学

药学

100701

2001

四年

理学

4

医学

护理学

101101

2002

四年

理学

5

医学

医学影像学

100203TK

2004

五年

医学

6

理学

应用心理学

071102

2005

四年

理学

7

理学

生物技术

071002

2006

四年

理学

8

医学

药物制剂

100702

2006

四年

理学

9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2007

四年

管理学

10

医学

预防医学

100401K

2008

五年

医学

11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2009

四年

工学

12

医学

麻醉学

100202TK

2010

五年

医学

13

医学

康复治疗学

101005

2011

四年

理学

14

医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101007

2012

四年

理学

15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082601

2013

四年

工学

16

工学

生物制药

083002T

2013

四年

工学

17

工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2013

四年

工学

18

管理学

健康服务与管理

120410T

2016

四年

工学

19

医学

儿科学

100207TK

2017

五年

医学

20

理学

中药学

100801

2018

四年

理学

21

医学

中医学

1500501K

2020

五年

医学

 

4.学生规模及生源质量

学校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3614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数11879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比例的87.26%。2020年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本科学生,计划招收2820名,实际录取2820名。多年来,学校招生工作顺利,生源质量好,在四川省近二年一批次录取分数线高于省一批次线20分以上,二批次录取分数线高于省二批次线70分以上,多数外省(直辖市、自治区)理科录取分数线高于当地本科一批次线。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紧密围绕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强调“回归本分”。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教师数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教师发展与服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评价与支持体系,调动教师自身教学发展的内驱动力,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考核,支持教师特长发展;支持教师国内外研修,拓展教师专业视野;营造良好就职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2019-2020学年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为1223名,其中专任教师853名,外聘教师13名,折合生师比为15.74:1。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423名,占比49.59%,呈现年轻化特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586名,占教师队伍的68.7%,学历(学位)结构渐趋优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25名、副高职称的298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9.59%。2019-2020学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为91.67%。

2019-2020学年,选派4名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第五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青年教师苟博(临床医学院)、彭确昆(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霜(护理学院)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取得了我校参赛以来最好成绩。推荐检验医学院陈建林老师、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罗勤老师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导航名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分别获得决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成绩突破。

2.教学条件

(1)经费投入

2020年教学经费投入重点明确,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750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20.46%,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396.68元,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投入标准,并实现了逐年增长,保障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2020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167.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993.9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897.68万元。

(2)办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约73.65万㎡,生均54.11㎡;校舍409053㎡,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3281.98㎡,生均17.36㎡;学生宿舍3137间,共119994.34㎡,生均8.81㎡。有教室110间,座位数10480座;其中PBL教室7间,座位数140座。学校运动场总面积59194㎡,其中室外运动场51000㎡,室内场馆8194㎡。所有场馆均按国家级比赛标准进行建造,配置有田径场2个、羽毛球场26个、风雨操场1个、篮球场 30个、网球场3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37套,室内外运动场所配置多种专项训练设施和器材。

学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2777.02万元,生均1.33万元,2019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643.25万元。近年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有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室)1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8个,其中非直管附属医院16所。附属医院和校外教学基地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3)图书馆建设与利用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0195㎡,阅览室座位2887个,有纸质藏书102.64册,生均60册;2019年新增图书5.6万册,生均年进数量3.27册。已购买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EBSCOHostASP+BSP学术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拥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1249507种。

(4)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学校采用MPLS VPN技术构建校园承载网,建成以“IPV6”为基础的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bps,出口带宽417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25561个,通达127间教室,教学、科研与管理办公室和所有的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总量达27.86TB。学校充分吸收“互联网+”教学理念,大力开展教学信息化改革与资源建设,整合网络课程教学平台、MOOC式在线互动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线考试系统、图书馆自主学习平台等,建成了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在内的信息化软件支撑平台。学校制订《成都医学院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五个方面对未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做出了系统规划,助力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新一轮变革,助推学校向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等医学院校”的目标迈进。2020年,我校开发的以学校校园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整合了学校网上办公、故障报修、信息公开、智慧应用等重要数字化应用平台“掌上成医”APP正式推广使用,深化了“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改革,推进“移动智慧校园”建设。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办学定位,根据学科专业优势和健康事业人才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专业特色与优势明显突出,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符合社会需要。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命线,内外评估相结合积极推进学校专业认证和校内专业评估,不断激发专业建设内生动力,理清专业办学思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开展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试点改革项目、“校政地”联合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改革项目、“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项目,全面推进医学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1个,涵盖医、理、工、管四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医理、医工、医管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大力支持新办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实力持续提升。其中“护理学”、“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生物技术”、“护理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2020年,“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项目;“医学影像学”“生物制药”2个专业获四川省教育厅拟推荐立项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课程建设

学校2019-2020学年开设本科课程3389门次,共有教学班215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网络课程建设,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方位的在线互动与多环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在线形成性评价、试题库建设同步推进,并完成了从线上教学到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学生终身成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各类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选和阶段性检查工作,并给予专项建设经费。目前学校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共自建网络课程489门,立项建设校级精品(网络)课程52门,其中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含创新创业类)31门课程。2019-2020年度,学校通过引进和自建MOOC课程,凭借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超星尔雅网正式面向在校生开设178门基于在线教学的通识选修课,开展以网络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教师指导的混合式教学。其中,立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四川省一流课程6门,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课程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3.教材建设

学校制定了《成都医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教材编写资助和奖励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教材征订与发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教材选用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教材质量为标准,鼓励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精品)教材、省部级优秀(精品)教材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扎实推进并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工程教材)在全校的统一使用,目前使用率达到100%。

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重点目标、以立体化教材为突破口,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教材为导引,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资金,资助教师编写、出版、评选及奖励优秀教材,特别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教师加大了资助和奖励力度,同时稳步推进数字教材建设。2019-2020学年,学校教师编写教材共计47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部委级规划教材17部,其它类25部,主编副主编教材22部。

4.教学改革

为全面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结合2019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整改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分别从“一流师资、一流学院、一流教研室、一流专业与培养模式、一流课程、一流实践教学基地”五方面聚焦,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且大力支持临床基地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2019年、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结题工作,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28项(重点项目44项,一般项目181项),其中临床教学基地项目81项。

启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引领一流课程建设。成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专项督导组,负责“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规划、改革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制定、项目审核、过程督导评估、学时认定奖励等,2020年召开推进会6次,举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主题工作坊、讲座6期,完成34门课程评审,立项建设首批12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五、质量保障体系

1.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学校立足全面质量管理,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构建了以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中心,以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为导向,“校-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为基础,形成由组织系统、标准制度系统、监控与评估系统、反馈调节系统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图1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运行体系

 

(1)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结合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求,形成了以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与监控、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与发展六个模块为支撑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制度,分别形成了《成都医学院教学质量标准汇编》(38个标准)和《成都医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61个制度)。

(2)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校-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为基础,通过“六个三”手段实施教学质量全面监控;利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定向反馈信息,按照“计划-执行-反馈-改进”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教学,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一是坚持和完善三阶段教学检查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形成常规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学院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检查体系。

二是坚持和完善三项专项检查制度。坚持每年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三项专项检查。2020年2月-5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线上教学专项检查,检查覆盖1436门次课程,12个二级教学单位,检查结果反馈线上教学期间86.39%课程的综合评价在良好以上。2020年,学校启用维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有效实现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期间,学校利用管理系统开展了论文初期选题、中期运行、学术诚信等专项检查,定期通报检查情况。

三是坚持和完善三级听课、三层面评教制度。听课工作按照《成都医学院听课制度实施细则》的要求,领导、督导、同行三听课,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情况。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入手,坚持开展领导、督导(同行)、学生三层面评教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019-2020学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项目

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人数

学年内督导听课学时数

学年内校领导听课学时数

学年内中层领导听课学时数

数量

363206

106

4455

69

1199

 

四是坚持和完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三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专项评估方案,实行教学评估常态化。学校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为总体目标,系统协同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2019-2020学年,学校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评审,以2017-2019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网络教学平台及历年教学评价数据分析为基础,对照国家标准,对校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开展督导评估。2020年,学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省级一流课程6门,其中《基础医学综合PBL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认定。在认真总结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评审及建设工作经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正在逐步完善一流专业建设及评估指标体系,一流课程分层分类建设及评价标准。2020年7月,学校制定并发布《成都医学院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及混合式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推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0年,学校根据《成都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成医〔2018〕291号)、《成都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准入标准》对新增4所实践教学基地(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油市中医医院、中江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准入评估。同时,学校、学院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教学工作研讨会、教学督导等多样化的形式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基地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五是坚持和完善在校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三调查。2020年,学校继续参与了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全国医学教育中心-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监测调查(CMSS),在校生学情调查反馈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80.98%;引入了第三方专门评价机构,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2020年12月发布《成都医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3.1%。

 

都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总体评价情况(NCSS

题项

平均值

同意度百分比(%)

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4.18

84.21

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

4.49

94.25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满意度

4.04

78.16

对所在学校的满意度

4.07

80.98

都医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母校的价情况

题项

同意度百分比(%)

母校总体满意度

92.5

学生工作满意度

91.2

生活服务满意度

90.8

教学工作满意度

94.9

 

自2015年起,学校利用“双选会”开展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工作,定期公布“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结果”。

六是坚持和完善激励、约束、培训三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教学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方案,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坚持和完善教学工作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坚持和完善教学工作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坚持和完善卓越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2.外部评估与专业认证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高度重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专业认证。

(1)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建设及总结工作。

2019年10月-2020年7月,学校按照《成都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成医〔2019〕204号)扎实开展整改建设工作。 2020年9月,学校向四川省教育厅提交整改报告及自查表,完成审核评估整改验收总结各项工作。目前,学校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建设,积极准备、筹备迎接专家组回访。

(2)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自查工作。

2020年7月,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要求,教务处牵头完成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来的(2013年-2020年)整改工作自查。并根据自查情况,高质量完成两万余的自查报告,按时提交《成都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自查报告》及相关材料。

(3)重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

2020年学校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第三阶段(2020-2021)整改。为更好地完成首轮认证整改总结工作,学校认真分析研究专家组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45个亮点、41条问题与改进建议,牵头制定《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总结方案》,统筹安排部署整改建设与总结工作,到2021年6月高质量完成整改综合报告,力争申请延长认证有效期限(4年)。

(4)积极开展护理学、药学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

药学院、护理学院对照专业认证标准逐项对标,自查评估;分别制定了专业认证启动阶段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药学院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对照《药学专业认证标准(一级、二级)-征求意见稿》和《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2019年试行》,已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护理学院完成护理学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赴成都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调研专业认证工作,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具有深厚的军旅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1.学习情况

2019-2020学年学生学习总满意度为94.09%,毕业生对“三基”的掌握及综合能力达到了教学要求;2020年,本科生毕业2510名,毕业率100%;授予学士学位2489名,授位率99.16%。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77.1%。

2.获奖情况

学校建立以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学术论坛三类赛事为主的“国家—省—校—院”分级分类学科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练,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2019-2020学年,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奖项总数52项。其中获四川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4项;1篇学生SCI论文作为四川省唯一省属医学院校学生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做大会交流,获教育部专家好评;组织师生参加2020年西南医院第五届护理学员知识竞赛,荣获第一名;组织师生参加首届西部高校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验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组织师生参加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荣获国家级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组织学生参加2020西部地区/四川省大学生临床检验技能大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四川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临床基础检验和临床免疫学检验站点最佳表现奖(第一名),6名指导老师获四川省优秀指导老师;组织师生参加2020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荣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组织师生参加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四川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生解剖绘图比赛“日升恒隆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会“国希望杯”解剖绘图大赛三等奖1项。

3.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一是强调学生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巩固学校与医院、企业等教学基地合作,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广泛拓展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学校就业工作体现了“三高”特点,即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社会评价高。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毕业生“双选”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用人单位参加学校现场招聘会,线下双选会合理控制招聘规模,做好防控措施,保证用人单位和师生安全;另一方面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时效长覆盖面广的“成都医学院空中双选会”,线上发布招聘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拓宽了就业渠道,搭建了就业平台,保障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4.毕业生及社会评价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座谈和专项调研等方法,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评价。调研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遵章守纪、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特别是近年来我校赴新疆、西藏和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而格外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在专业知识水平、临床技能与工作能力、完成任务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均达到良好以上。

七、特色发展

1.传承军魂文化,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思想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57年军队办学生涯中,秉承军队“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注入新思想,探索新途径。1997年,“思想心理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培养21世纪医学专科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军队重点(国务院部委级)课题;1997年《西南战区国防医药人才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思想心理育人模式》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转隶地方办学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传承军队思政工作特色和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模式。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获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主办的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举办的疫情原理课教学竞赛二等奖。

2. 着力“专业链+创新创业链”融合路径建设,培养“创新意识优”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拓展教学改革新方向,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一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组合拳”法,形成具有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优质成果。2017年学校获批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链’与‘专业链’深度融合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项目”获批2018年四川省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立项。学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不动摇,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4-10学分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全覆盖;整合资源,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室”四级管理的全校实验实践平台,与企业共建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起双创项目启动、培育、指导、立项、孵化的全过程服务平台;出台《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开设校级“调研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全体大一学生参与,实现了大一阶段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覆盖;建立以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学术论坛三类赛事为主的“国家—省—校—院”分级分类学科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练;一个大学科技园,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落地转化。2020年,成都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园拟获批四川省大学生科技园。

3.“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老年健康”新特色

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瞄准国家和区域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的重大需求,牵头获批首个四川省“2011计划”项目,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五位一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加新亮色。2020年,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梅挺教授、学校党委书记余小平研究员牵头的“基于物联网的医养结合信息服务与预警平台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荣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2018年,成都医学院“成医远程”获批成为四川省首家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医学教育资源,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继续医学教育新途径,开拓毕业后医学教育新方式,努力达成医学终身教育,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宏伟战略。2020年,制定《四川省2019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三州”乡村医生远程培训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为项目建设医学人文、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传统医学四类课件,共计20余门课程。为甘肃省玉树市卫健委“三区三州”乡村医生远程培训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课程体系提供近100门课程资源,覆盖了玉树市6个县1000余名基层医务工作者。

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医理、医工、医管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不够。

改进措施:推进医理、医工、医管等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模式与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将学校医理、医工、医管结合的思想融进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实施“附院支撑”工程,加快推进第一附属医院迁建工作,不断提高直属附属医院的综合实力;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深化医院科室、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教研室的合作,提升医教融合水平;积极推进新医科、新工科建设,组建医理、医工、医管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在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实现融合发展。

2.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不均衡,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军人才相对缺乏,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偏少,临床教学教师储备不足。

改进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校院两级人才引进计划,并按计划组织二级学院严格落实,使引进的人才和现有师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分步骤、按年度逐步达到新增博士200名,其中人才引进规划二分之一以上的指标划拨到临床医学师资;加大人才引进经费投入,修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完善高端人才引进程序;规范人才流动,防止人才流失;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临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系,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提高临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智慧校院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改进措施: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建立学校首席信息官制度,实行全校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建设项目统筹规划;细化《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分解任务,夯实智慧校院建设基础,将百兆桌面提升到前兆,大力推进大数据治理与应用,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安全可扩展的超融合IT云基础架构;建立教室多媒体设备中控管理平台,实现教室多媒体设备跨网段集中控制和管理;探索云桌面在教学中的应用,按需逐年建设多屏互动智慧教室,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4.试题库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教改分离课程较少。

改进措施:制定《成都医学院试题库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标准、目标和激励机制,制定《成都医学院教考分离工作方案》,明确实施范围、规范实施路径和要求,客观、公正评价教学效果,稳步推进教考分离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引入中国医科教学题库,加强试题库建设力度。

5.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改进措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专题调研;进一步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体制机制;各二级学院结合实际构建教风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组成学生自律督查委员会,负责日常教育、教学中学生行为方式的督导和督查;建立“立德树人,促进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考核办法。

6.校—院—教研室三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进措施:(1)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质量保障体系中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权、利,在学校绩效考核中,设置相应的监测指标,引导各部门与人员有效沟通、相互协作、有机联动,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及人员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意识,营造全员关心本科教学质量的氛围,建设学校质量文化。(2)完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学院及教研室的质量保障责任,出台充分调动学院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激励措施,推进学院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学院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

 

 

上一条: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生活垃圾清运服务采购项目(第2次)成交公告
下一条:关于2021年元旦节及寒假放假安排的通知

关闭